|
高密农民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
□种地越来越有甜头 □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
|
本报讯 (记者付生 通讯员王有志 王喜进)一条条通往乡村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错落有致的住宅小区掩映在红花绿树之间,一个个休闲文化广场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既有通村公交车,还有沼气入农家;既有环卫保洁员,又有垃圾分类箱……高密市做活统筹城乡发展“文章”,让当地百姓乐开了花,他们说这城里有啥咱有啥,这农村和城市差别不再大。 农业,种同样的地,赚更多的钱。李林是柴沟镇李家埠村村民,村里搞的高效农业示范园让他尝到了标准化种植所带来的甜头,他承包了2个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仅此一项,年收入达到15万元。园区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实行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爽针织服装公司经理冯涛创办的李村生态农业示范园,生产加工环节均实现了绿色、无公害,产品畅销省内外各大商场和超市。目前,全市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55个,“三品一标”认证达到80个,认证基地面积25.9万亩。 农村,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以前的农村因为交通不便,环境脏乱差。如今在高密,农民享受的各项服务和城区居民的差距正日益缩小,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正悄然改变。高密市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无缝对接。遍布全市的107个农村社区,打造出“2-3公里便民服务圈”。新修的3445公里农村道路实现了农村与镇区、城区的有效对接。全市468个村庄已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沼气、煤气、电气的推广应用使农民彻底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时代。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吸引了众多城区企业纷纷下乡设点办厂,使农民不出家门就可实现就业、购物,与城市的距离越拉越近。 农民,城里人有的保障咱也有。密水街道大胡村60岁的村民林春风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红色农信存折。“这是我的‘工资’。”林春风高兴地说,她务农了一辈子,在缴纳了1.5万元的保金后,现在每月都能领到168.2元的养老金。林春风老人领取的“工资”,得益于该市自2008年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张小小的存折,是高密市社会保障网覆盖城乡的生动反映。在高密,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梦想。到目前,高密累计投入资金7.4亿元,新建和改建农村校舍63.5万平方米,购置了87辆安全校车,组织46所城乡初中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开展支教、送教活动,农村孩子不用进城就可以接受到与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