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春溪
即使展开你所有的想象,你也未必会想象得出有如此沉闷的电影。在我眼里,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电影大师”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导演的电影《都灵之马》绝对是异端之作。这部倾注了其巨大心血的影片,彻底颠覆了我这么多年的观影经验与视觉习惯。 《都灵之马》源自尼采的一段典故。一位马车夫在都灵的街头狂打已经拉不动车的老马,尼采在制止未果之下,抱着老马的脖子哭泣不已,回到家之后尼采便疯了。《都灵之马》的主旨与尼采的哲学相似,上帝死了,世界行将崩溃。只是比尼采更悲观的是,尼采在上帝死了之后创造出超人的概念,以建立新的世界,而塔尔似乎是更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影片的结构采用的是与《旧约》创世纪相对应的反创世纪。上帝用6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而塔尔反其道而行之,用6天的时间让一个世界彻底走向毁灭与崩溃。剧情一如塔尔以往的作品那样简单晦涩。一对父女住在与世隔绝的小屋里,周围的环境十分严酷,总是风沙狂暴,天地迷茫。父女俩每天过着简单重复而贫瘠的生活。影片叙述了这两个人在六天里发生的故事,在无穷无尽的重复中,在主人公麻木自私的冷漠中,世界无可逆转地走向了毁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象。 影片大量重复而缓慢的长镜头让观影者的视觉几近麻木崩溃。在146分钟所构成的6天里,我们看到的是不断重复而冗长的画面:女儿帮助父亲起床穿衣,去马厩看马喂马,拉车,打水,做饭,吃土豆……这种枯燥的重复正是两人真实的生活,而导演所传达的真实体验即在你观影的体验中。观众在一种近乎噩梦般的重复中,观影几乎变成了一种痛苦和折磨,而这恰恰就是导演想给予你的感觉。与影片想反映的主旨一样,这也许就是导演心目中世界的本质。 塔尔拒绝任何的色彩,黑白的画面里透露出一种沧桑、真实和严酷,影片没有一个短镜头,几十个缓慢而冗长的长镜头构建起了塔尔黑白分明、凛冽严酷的真相世界,沉重而极具力量感,充满了神秘深邃的诗歌气质,也制造出一个封闭而具有独特气息的世界,使这个特殊而独立的世界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曾有朋友问我,名著之所以为名著的原因。我回答说是气息。当你展卷或者一眼看到它,那种独一无二你从未体验过的气息。其实,人的意识中有很多幽暗的地带,而艺术家或者作家就是开发出你从未体验或者有过的清晰意识的地带,让你发现与体验一个崭新的世界。当这种体验成为一种广泛的、大众化的体验时,它便属于大众艺术的范畴,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文学名著那样,经过上百年的时间,它们已经没有了当初面世时那种惊世骇俗的气势了。又比方两千年前的《诗经》写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会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但两千年之后,当它变成一种普遍的大众体验,你再写出这样的诗句便不可能成为名著了。 而名著的另一特点便是当你阅读或者观看时,它或许是艰涩的、困难的,但当你看完之后,它却像具有魔力的香气慢慢浸入你的灵魂,令你经久难忘。 《都灵之马》就是这样的影片,当我痛苦地艰难地看完之后,它却长久地占据了我的内心,因为塔尔塑造的这个世界如此独特,让我强烈地感觉到了真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