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田间老汉剪出大千世界
七彩之笔 画说白浪绿洲
用创意唤醒沉睡的“巨兽”
中国传统艺术很“萌”
我市3处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顺利通过省级评审
2013年01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近潍坊民间艺术大师范祚信
田间老汉剪出大千世界
  ◤范祚信在创作
  范祚信剪纸代表作



  本报记者 侯江宏 王莹
  剪纸是门古老而精细的民间传统艺术。如若不是记者亲眼所见,压根儿就不会想到,这一幅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剪纸作品居然是出自一位田间老汉粗糙的大手。这双粗糙而又灵巧的大手的主人,就是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高密范氏剪纸第二代传人范祚信。近日,记者走进高密民间艺术之乡,感受这位田间艺术大师的风范。
痴迷剪纸其乐无穷
  1944年出生于高密市井沟镇河南村的范祚信,地地道道的农民,小学文化,他一家老少三代都是剪纸高手。母亲范刘氏精湛的剪纸技艺熏陶了从小就有艺术天赋的范祚信,7岁便跟随母亲学习剪纸技艺。儿时上学堂,范祚信总喜欢把母亲剪好的窗花带到学校,贴在自己课桌边的窗户上。每每精美的窗花贴上,很快就会被同学讨要去。后来范祚信就开始把自己跟着母亲学着剪的窗花也贴到学校的窗户上,依旧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这更加激发了少年范祚信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跳跃在方寸间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历史人物,表情不一,神态各异,让少年范祚信为之痴迷。只要一有空闲就开始剪纸,有时一剪就是一两个小时,乐此不疲。即使在结婚后,他还经常与有着同样爱好剪纸的爱人刘彩花在一起切磋技艺。上世纪60年代,夫妻俩为了家庭的生计,在农闲和晚上时,常将做好的剪纸拿到集市上去,用卖剪纸的收入来贴补家用。范祚信对记者说:“那时卖多少钱不计较,主要是为乡亲邻里服务,有求必应。我一生爱好剪纸,只要有纸剪,就感到幸福,其乐无穷。”
精益求精突飞猛进
  上世纪80年代初,由高密当地挖掘、整理、宣传的剪纸技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名声和地位,引起广泛关注。1978年至1980年,高密连续举办了三期“剪纸创作学习班”,在剪纸界已非常有名的范祚信就是其中一名学生,因为他年龄大,被亲切称为“老大哥”,是班里唯一的男性。
  1981年冬天,范祚信的剪纸跟随山东省民间艺术协会第一次走进了中国美术馆。一幅幅构思精巧,造型雅拙淳朴,线条刚劲挺拔,有浓重的金石味和灵秀细腻韵趣的剪纸作品受到了全国工艺美术界的高度重视。
  展览结束后,范祚信回到家乡,被当时的高密县文化馆聘为剪纸培训班教员。在这个工作岗位上,范祚信一干就是3年,教出了几十名优秀的剪纸学员,如今他们的剪纸也名播海内外。在教学的同时,范祚信自身的剪纸技艺也突飞猛进,更加精益求精,在塑造别人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完善了自己的创作技艺。《蝈蝈出笼》、《老鼠娶亲》、《天仙送子》等作品,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诙谐有趣、出剪精细。
  1985年,范祚信的剪纸作品被一位上海的美术编辑看好,认为他的作品充满了民间艺术造型生趣、变化丰富、金石味浓等特点,以当时3元钱一张的高价收藏了他的部分作品。这件事,更加深了他对剪纸艺术的认识和热爱。
走向世界载誉四方
  后来,范祚信回到河南村,无论农活多忙多累,他从未间断对剪纸技艺的研究和创新。他先后创作了福禄寿喜、福寿图、十二生肖等不同系列作品。新作品的问世,使范祚信对剪纸有了全新的理解与认识,他对剪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与追求。
  近几年,范祚信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剪纸思路:就是把古典小说的人物和内容融入到剪纸中,创作了一系列新作品,在他的展室里,记者看到两面墙上分别挂着100个《红楼梦》人物和《水浒传》108将,每个人物都刻有名字,而且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作品多次在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展出,他本人也多次漂洋过海到日本、法国等地进行现场剪纸表演,举办作品个人展,将高密的民间剪纸艺术带上了国际艺术大舞台。
  如今的范祚信,在剪纸界里可谓是大名鼎鼎。每每有民间艺术展览、比赛等活动,他总会收到主办方发出的邀请函。他在传承老一辈脱稿剪纸技巧之余,又创新地用夸张变异手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审美观相融合,使得方寸剪纸诠释出大世界中更多的内涵。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