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如何缓解会呼吸的痛
“雾都”伦敦为啥无雾?
山东发布大雾黄色预警
中东部地区雾霾16日或将消散
持续雾天 口罩热销
冬季雾霾天如何保健康
2013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多地遭遇“雾染"
如何缓解会呼吸的痛
  1月14日,市民头戴围巾或口罩在大雾中骑行。          记者王晓光摄



  近日,我国多地出现了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雾霾天气,空气污染严重。多位专家认为,污染源排放强度大、天气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等因素是造成此次雾霾天气的“元凶”。他们表示,要缓解民众“会呼吸的痛”,除了发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日报之外,还应加大对排污情况的监管,尤其需要在能源结构多样化、汽车尾气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
  ■新华时评
捍卫“底线”生存权 李斌
  蔓延多日的雾霾天,已经成为一起环境灾难事件。对于这样的事件,需要思考,更需要行动,以捍卫人民群众的“底线”生存权。
  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
  民生工作要守住底线,生存更需要守住底线。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就应该是这样的底线,因为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水和空气,生存的质量离不开干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
  曾几何时,喝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成了不少人的奢望,以至于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捍卫“底线”生存权,政府在行动。这么多年,环境保护不能不说做了很多工作,生态建设也不能不说下了很大功夫。但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粗放,利益藩篱的固化,使许多规划、措施离百姓的期望有距离,环境保护的效果离群众的要求也有不小差距。
  这场环境灾难事件,向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进的中国发出了严重警告:实现科学发展,并非易事;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如果连最“底线”的生存权利都无法保障,何谈其他?
  2013年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十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战略部署的第一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治理大气污染,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治理环境污染,需要动真格的,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多地雾霾“锁城” 空气重度污染
  这几天,山东出现了雾霾天气,不少城市空气重度污染。记者在济南看到,整个城市一片灰蒙蒙,能见度不足千米,空气中还有一股刺鼻的气味。济南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发布平台的数据显示,1月14日9时,15个监测点位24小时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中,14个为严重污染,1个为轻度污染。
  省城市环境质量状况发布平台的数据显示,全省17市中,没有一个地市能够达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气标准,连空气质量最好的威海市,能见度也仅为7.1千米,与以往动辄几十千米的能见度相距甚远。
  不仅在济南,北京、天津、河南等地也遭遇雾霾“锁城”,空气质量堪忧。在北京中关村经销电脑的王海林告诉记者,雾霾天气已经持续了好几天,能见度很差,连几百米外的建筑物都看不清楚,呼吸起来甚至有一种“痛感”,只能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避灾”。
  多位气象专家认为,这次雾霾天气以平流雾为主,时间长、范围大,并且今后几天仍将持续。
◆“污染重”“扩散难”致雾霾弥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学博士涂锴告诉记者,污染源排放强度大是造成这次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以京津冀区域为例,原生排放的PM10主要来自于工业、居民化石燃料燃烧和电厂排放,其中工业排放占比超过60%,居民化石燃料燃烧超过20%,电厂约为12%。
  “冬季燃煤取暖排放的二氧化硫,经过光化学反应转化为硫酸盐,是此次污浊空气的‘元凶’。”涂锴说,根据1月连续的观测结果分析,11日大气PM2.5中的硫酸盐比污染没有超标的同期上升了25倍,整个PM2.5最高值瞬时值达到800微克/立方米(小时平均500微克/立方米),比7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值高出10倍。
  除此之外,极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过程和气象条件,也使得此次的雾霾迟迟难以散去。多位气象专家认为,华北、山东及河南等地近地面大气非常稳定,风速小,严重阻碍了空气的水平流通。加上空气湿度大,逆温层厚,进一步阻碍了空气垂直方向的对流输送。
  “污染物‘横竖’都散不出去,导致了局地和区域污染物的迅速积累,造成空气污染严重。”涂锴说,“本次严重大气灰霾污染过程还将继续持续,直到一次显著的天气过程带来显著的降水或降雪,否则我们只能‘宅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亦楠认为,此次的空气质量问题反映出了国家对于传统能源高度依赖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大气污染、冬季取暖都与民生休戚相关,这对于能源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空气质量要“监测”更要“监管”
  专家认为,要想回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除了发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日报之外,应加大对排污情况的监管,尤其需要在能源结构多样化、汽车尾气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
  中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在空气质量监测、实时发布上有所进步,如何用好监测数据对重点排污企业实施监管,还需要做出更多、更积极的努力。
  “下一步可以考虑对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企业也进行监测和发布,明确违规排污的标准和处罚力度,以便于公众对企业形成社会监督,施加舆论压力,‘倒逼’企业减排。”马军说。
  “目前,山东已经在全省144个监测点位全部开展了PM2.5的监测,等到有了国家统一标准,老百姓所期望的‘空气质量预报’也将有可能实现。”山东省环境监控与信息中心科长曲凯认为,对空气质量敏感的人群,可以结合当天的空气质量监测实况和次日的天气预报综合判断。
  还有专家提出,推进能源多样化,积极为能源结构调整做准备。“在适宜地区推行燃煤小火电‘绿色转型’政策,是当前技术上切实可行,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良方。”王亦楠告诉记者,燃煤电厂掺烧生物质,可以显著提高锅炉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在国外已成为生物质能利用的主流技术,对于容量大于3万千瓦的燃煤小火电,掺烧生物质是最优改造方案。
  城市扬尘和汽车尾气也是未来的治理重点。多位专家提出,开发利用诸如天然气等新能源,与石油相比,排碳量能够降低28%。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效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和汽车数量,提升车用燃油品质,降低车辆能耗。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