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教育制度听证开全国先河 |
——从师德考评制度建设听证会看市教育部门的协商式管理 |
|
本报记者 刘明顺 通讯员 赵云福 “师德考评一定划分等次,对行为较轻的批评即可,对影响重大的可定为不合格,保护教师工作积极性。”2月19日,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校长刘学芝在全市师德考评制度建设听证会上,敞开心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当日,在潍坊一中学术交流中心,一场《关于进一步完善师德考核工作机制的意见》的师德考评制度建设听证会“唇枪舌战”展开。来自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人士的15名代表在听证会向考评制度“开炮”。 ◎让利益相关者参与 改写“部门说了算”历史 我市从2011年开始进行师德考核,对于解决群众反映的有偿家教、体罚学生等违背师德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市教育局拟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师德考核工作机制的意见》。 按以前通行的做法,要出台一项制度或下发一个文件,往往只限于政府行政系统内部流转、运行。而今,在市教育局,只要是事关学生、教师、家长切身利益的事情,无论是规章制度的出台,还是政策性文件的下发,都要经过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听证程序,让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来。 ◎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 意见建议成制度修改依据 “《师德投诉必查内容30条》有一部分内容,如‘对处于困境的学生不积极施救’这一条,要求过高。30条中应删除相关条目。”社会人士代表、北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赵振玺提议。 与传统的听证会不同的是,这次听证会,市教育局并没有参与组织,而是委托了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第三方机构——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具体组织实施,没有市教育局领导参加,相关人员也退到了听证席位的最后方,竖着耳朵听。 没有了领导带来的“压迫感”,与会代表们畅所欲言,一些真实的声音在会议上发了出来。 在现场记者了解到,这次听证会的代表们共有15人,其中3名校长代表,分别涉及了高中、初中、小学学段,6名教师代表中,既涉及了高中(职业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又注重了城乡差别,还关注了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男女性别,另外还有来自三个学段的3名学生家长代表,初中、高中学校的2名学生代表和一名法律工作者。 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代表,都是通过研究院提出代表条件,由各县市区根据条件集中推荐的,具有较广泛代表性,同时,他们都提前一天拿到了要听证的文件,并已经在所代表的群体中展开了前期论证和意见收集。如两名学生代表李旭、陈景怡也是从设有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的潍坊七中和以开展社团活动见长的广文中学优中选优“请”来的。 整个听证会异常激烈,针对文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代表们都从所在群体的利益出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此,工作人员进行了原汁原味的速录,这些意见、建议都将成为文件修改完善的重要依据。 ■ 成功范例 从54“瘦身”到10 最令市教育局机关人员感到“听证”价值的,是1月19日举行的2013年评先树优表彰项目“听证会”。按照原先的计划,市教育局汇总的需要以市局名义表彰的2013年评先树优项目达到了54项。评先表彰多而乱历来为基层所诟病,市教育局决策者也认识到,这么多的表彰项目,在评选和落实过程中,势必加重基层单位的负担。 如何让这些表彰事项瘦身呢?市教育局的做法是,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1月19日,来自基层各个学段、城乡不同学校的11位校长、教师代表,本着表彰能否起到积累创先争优的正能量、是否会把学校和教师导向弄虚作假、是否加重基层负担等原则,对54项表彰项目一一称量,最后的结果是基层工作者们只保留了10余项非评不可的表彰事项。 “54项表彰事项,确实有点多,但是究竟要砍掉哪个,办公会上很难决策。通过第三方参与的利益相关者听证,哪个要保留,哪个是必须表彰的,全是来自基层的实际需求。”谈到利益相关者参与教育改革的价值,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这样说。 ■ 延伸阅读 协商式管理 提升决策水平新路径 作为民主管理的听证制度,如今已经在物价和司法等领域广泛实施,并且成为了确保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的有效途径,但是在社会公共事业管理领域,还是比较鲜见。 教师师德考核机制的听证,只是市教育局协商式管理的一个缩影,在此之前,市教育局的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创新,都是通过类似的协商式管理完成的。 多次参与潍坊市教育协商式管理的赵振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政府管理部门在日常的管理中,确保事关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能够让群众直接参与,迈出这样的一步是难能可贵的,是真正践行了法律所赋予人民群众的教育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迈出这一步,张国华有自己的心得,他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我们的部门行政更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符合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根本需求,为此,我们尝试了很多方式和方法,但只有这种让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的协商管理方式,最能实实在在地提升行政决策水平和效益。” 对于我市教育部门“协商式管理”模式,清华大学从事管理工作的杨艳老师认为,这样的一个模式,其价值绝不仅仅在教育领域,而应该更多地拓展到整个的社会管理领域,这一模式亦或成为部门行政职能转变的一个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