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要闻 |
第03版
特别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 6次削减部门73个 >>第一次 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 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第三次 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这次机构改革的历史性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 >>第四次 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 2003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 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第六次 2008年——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 调整 第十三次机构改革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次机构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董事局主席高尚全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高尚全说,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市场,企业和老百姓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应该是创造环境的主体。政府的职能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主要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历史资料显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已经对国务院下属机构的组成和职能做出过12次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中21世纪以来,国务院就先后两次对政府机构进行了较大规模改革。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大背景之下进行的。200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力度更大,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了4个。 ■ 预测 大部制改革引各方关注 23日的政治局会议认为,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首先抓紧抓好。要根据中共十八大精神,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此次会议引燃了市场对可能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内容的预测。比如有观点认为,本轮改革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从卫生部门剥离出来,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合并,同时撤销其他部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能,成立正部级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另有观点认为,此次大部制改革可能有望成立统一海洋管理机构。 从记者了解到的信息看,其中相对比较确定的是关于铁道部的传闻。高盛高华中国经济学家宋宇也称“市场普遍预期铁道部将并入交通运输部。我们认为市场传言的其他调整,如人民银行将划出国务院系统以及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合并的可能性极低。另外部分部委的职能可能会进行精简和调整。” 通过多方信息了解,最快在两会期间就可能推出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全国人大宣布今年的人大会议将于3月5日开幕。我们预计会上将披露一些重要信息。政府机构可能作出一定调整。”宋宇说。 ■ 目的 重在转职能提效率 其实,在经济学者看来,重要的不是机构如何调整,而是这样的调整能否做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换言之《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稿中更重要的部分是职能转变而不是机构改革。 陈剑表示,要推动中国向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关键在于政府自身的改革。政府应大幅度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将自身工作更多转向建设一个能够为广大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上来“改革的精髓其实很简单,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个人和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去创造财富、发展经济。因此,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扮演基础性作用,限制政府权力,可能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一项重要且基础性的工作。” 如果以这样的思路进行考量,单单推进大部制改革恐怕还不够,有观点认为还应该考虑缩减政府行政层级的设置。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提出,应该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压缩政府机构设置。主要是通过大部制改革的方式,还可以考虑将目前的政府层级进行压缩。他说,现在民众不满意,总感觉行政成本偏高。这个问题不可回避,但这个偏高不是财政部门加强管理就能够解决的,一定要有配套的改革。从机构的合理化方面来讲,能不能推进整个行政层级的扁平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也认为,应通过政府机构改革,从横向和纵向压缩政府机构设置。其中,横向主要是外界热议的大部制改革,纵向则是将目前的政府层级进行压缩。 ■ 解读 公共部门改革必须大力推进 与行政体系改革相关的公共部门改革也有很多问题。两个具体的问题,一个是事业单位改革,还有一个是加强人大作为公共政策整合平台的建设。 事业单位改革的进展不乐观,但必须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教育、医疗、科技等等都在这上头,大数差不多4000万人,比700万公务员这个数字大得多,而这个恰恰是中国未来经济结构转型,从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向知识型、服务型社会转型的关键。专业技术人员在任何社会都是中产阶级里的中坚力量。但是我们前些年的做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对这个阶层前所未有的仇视。对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的网上谩骂侮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实中的人身攻击也不在少数。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和世界范围是前所未有的,需要深刻反思。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没有提供一个合理的制度环境让这些领域合理发展。我们一方面把这些服务定义为公共服务,但是又不想真正买单。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把各级人大作为社会意志表达和整合的唯一的、根本的合法机制来建设。现在我们国家社会公共政策讨论的机制很多,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来反映意见,这个都需要。但这种结果就是我们公共政策的碎片化。在讨论促进经济发展时,大家都感觉需要减税,给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讨论社会政策时,大家又都说要加强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这两个建议是完全矛盾的。但是我们没有一个共同的平台,大家把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放在一起来讨论,看看这些收入来的是否合理,都花到哪儿去了,收支是否能够平衡,如果无法平衡,通过什么方式来融资等等。这个基本的平台就是各级人大,这个过程就是政府的预算过程。
■ 链接 现阶段改革将以微调为主 对于始于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认为,从国务院来看,推出了5个大部(指2008年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但运转得并不是很顺畅,“大部制”改革面临着继续深化的问题。 针对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今后的“大部制”改革将不会再有像2008年那样的大规模、大面积的改革,而主要是进行微调和深化,在软件上下工夫。新一轮改革对于遗留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进行微调后,将会使得政府各个机构的职能、权力边界划分更为清晰,政府的效率会更高,职能性也将体现得更强。 汪玉凯也认为,新一轮的改革应该是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内部关系,而不是过多看重外部的部门合并。“大规模的改革现在时机并不成熟,现在进入的是一个微调的格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