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要闻 |
第03版
特别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一个10亿身家的“文艺商人”—— 从铁岭一个小乡镇的黑土地里走出来的普通农民,到坐拥10亿身家、30亿资产的金钱帝国的掌门人,赵本山靠着他令人惊讶的天分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模式,没有模仿他人,也很难被他人模仿。 用文艺赚10亿身价 赵本山在娱乐圈内的影响力无人能敌。被称为“大哥”的成龙在他面前也要叫他一声“大哥”,台湾大美人林志玲到沈阳宣传也要首先“拜会”赵本山,而北京“刘老根大舞台”开业时,景象更是盛况空前——成龙、章子怡、张柏芝等几乎所有中国一线明星都悉数到场……这种阵势实在无法不叫人敬畏三分。 30亿元的资产,10亿元的身家,更是令同辈望尘莫及。 赵本山一年究竟能赚多少?辽宁省民间艺术团年收入2亿元;演艺、影视剧投资年收入3亿—5亿元;煤炭运输年收入上千万元;广告代言年收入几千万元;房产投资增值数千万元,每年稳步递增;斥资8000万元起兴建的影视基地市场价值已达7亿元人民币;私人飞机外租收入1500万元…… 前段时间曾有网友上传了赵本山位于沈阳和三亚的豪宅,沈阳的豪宅灯火辉煌,气派堪比皇宫;三亚的豪宅临水而建,也毫不逊色。 赵本山爱车,他说:“我从几岁起就盼望着买辆汽车,可小时候家里很穷,那阵子想买也买不起呀!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辆拖拉机去趟县城。”经过十多年努力,终于买上了一辆夏利车。在与前妻葛淑珍离婚时,赵本山把夏利送给了前妻。在随后的一次演出中,赵本山坐面包车发生车祸,却意外因祸得福,遇到了漂亮美丽的现任妻子马丽娟,与其再婚。2003年春天,经马丽娟批准,赵本山买了一辆凌志吉普车,他高兴地就像孩子得到大笔压岁钱一样兴奋得几夜没有合眼。之后便开始了成名后的豪车之路,奔驰、帝王劳斯莱斯、道奇公羊、日产英菲尼迪……一辆更比一辆强。 除了多辆豪车座驾,赵本山还有私人飞机“本山号”。本山号是“庞巴迪挑战者850”公务机,它整机造价高达3000万美元,约合2亿元人民币,机舱内最多设有17个座位。作为私人飞机,这架飞机平时维护费用价格也不菲,包括飞行员、日常维护和保险等费用需要500万人民币左右,而燃料费用大概需要1.5万元/小时。
从个人标签运作成文化品牌 说到“本山帝国”的建立,首先要承认的就是“赵本山”这三个字的影响力,这自然离不开他在春晚舞台上建立起的名声。 对许多人来说,赵本山的小品竟是每年坚持收看令人昏昏欲睡的春节晚会的唯一原因,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就是平日在路上行走,只要想到赵本山的某句台词,也忍不住要乐出声来。因此赵本山的名字,不论是在春晚的舞台上,还是在电视荧屏和大银幕上,都是最有号召力的活招牌。 而和很多明星在声名鹊起之后就忙着走穴、代言不同,赵本山在做好自己这个个人标签之后,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发展自己的文化公司、将个人品牌发展成公司品牌上。他坚持将自己的喜剧文化进行产业化包装,尤其体现在对于所掌握的艺术与人才资源的最大化运用上。 在前台有源源不断的新作品、好作品、经典作品上演的同时,在幕后,赵本山又办起了学校,培养后继弟子,并通过自己投资的影视剧源源不断地将这些弟子运送到观众眼前,由此形成一种“集团军”作战的模式,绝不孤军奋斗。 几年下来,赵本山成功打造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把经营剧场与经营剧团结合起来,打造一个统一的喜剧文化品牌“刘老根大舞台”;用电视剧包装二人转演员,演员成名后,为剧场吸引来更多公众,促使上座率不断上涨……又由于他的文化帝国能够提供大量出镜和表演机会,因此他与辽宁大学合办的“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自然能吸引到大量的学子报名,而这些新鲜的血液又源源不断地给他的舞台和影视剧以补给保障。因此形成了一种目前国内独一无二的成功模式——不仅是个人的成功,而且是集体的发迹;而集体的发迹,更保障了个人的成功。 赵本山还十分注意品牌价值的保护,广为人知的“刘老根”品牌已经被赵本山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为注册商标。此举不仅有效保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也为品牌价值的累积找到了载体。 反过来,在将自己的公司品牌、“集团军”发扬壮大的同时,赵本山又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这个个人品牌的维护。不论近年来的坚持表演,还是购买私人飞机和豪华房车,都是保持自己一线明星的人气选择。历经这么多年,能做到在中国“小品王”的位置上屹立不倒,实属不易,他的敬业创新可见一斑。 而让许多人议论的私人飞机,并非奢侈显富这么简单,如此耀眼的谈资,实际上在展示赵本山“大哥”的身份之外,更是一个巨大的吸睛点,可以时时将媒体与观众的焦点放到自己身上。这不仅是突出个人,更是宣传“本山”品牌的极佳方式。本山传媒的资本能力和高效率的资源运作能力,以及强大的管理团队由此可见一斑。 而这种从个人品牌到文化标签的发展,正是确立赵本山这个“金钱帝国”能不断吸金的强大后盾。他也正是通过这种将个人品牌赋予公众价值,再将公众喜爱转化为物化商品的办法,才延伸出拥有差异化、个性化、定位独特清晰的产品系列,这就完成了从个人品牌向公司品牌的转型,“赵本山”三个字也才能真正从人名变成客户归属与满足感。 发散思维,全面进军 要筑成自己的金钱帝国,仅依靠小品一项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极富商业头脑的赵本山更是不断开拓眼界、发散思维,向多个领域全面进军,并取得了令人咋舌的成功。很多人可能都会感到惊讶的赵本山的第一桶金,不是春晚、小品,也不是“刘老根大舞台”,竟然是煤炭经营和运输。1993年,赵本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沈阳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这个公司除了做文化、广告和影视之外,最重要的一项业务就是从事煤炭经营和煤炭运输业务。这第一桶金也为赵本山公司的发展奠定了稳固根基。随后,赵本山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那就是二人转。赵本山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将二人转推出了东北、推向了全国,让全国的观众都为之俯仰。 同样是地产投资,赵本山却与一般明星都投资住宅、豪宅的习惯不一样。除了在三亚、北京以及沈阳等地的房产目前已增长了数千万元外,他在沈阳斥资8000万元兴建的影视基地才是最为外界瞩目的固定资产。这个影视基地占地20公顷,目前市场价值已达到7亿元人民币,几乎翻了10倍的价格。不仅地价直线上涨,从精神层面上来说,这个工程欲再现100年前与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齐名的沈阳北市场的盛景,为赵本山和他的帝国也积累起不少人气与声誉,可谓一举多得。 而回到表演这个本行上来。收徒弟、开剧场办影视院校、代言拍广告、建影视基地、拍系列电视剧,甚至跟电影大鳄合作,从张艺谋到王家卫,那些盛名之下的电影里常会看到赵本山和他弟子的身影。甚至,他还自己投资拍上了电影……这些才是真正维持本山传媒这个巨大娱乐帝国的产业链条。 同时,除了普通的影视音像产品,本山传媒已经将营销内容覆盖到“明星人偶公仔、明星肖像变色水杯、水晶工艺品、人物漫画折扇、特色山货”等深度产品开发上,在“刘老根大舞台”出售,就专业程度而言,完全实现了一条龙、产业化的操作。对比大多还处于任经纪公司“操控”阶段和那些能建起自己的工作室已属不易的国内娱乐明星,这样大手笔的集团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实在令人惊叹。
扩展人脉,加强掌控 2009年,赵本山花了55万元的高额学费进了著名的长江商学院CEO班学习。就在外界盛赞他理念先进、严格要求自我的同时,赵本山自己解释道:“企业做大了,自然会有困惑。在商学院上课,于我来讲,是个调整、降温的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了国外先进团队的管理经验和教训,这对于我未来管理自己的传媒公司很有帮助;另一方面,是心理层面:有点钱就不会玩儿了,这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甚至可以这样打包票,大部分企业家都有心理疾病,包括我。”但与这些号称的自我进修和心理调整相比,长江商学院给予更多的是人脉资源上的整合。 同时,赵本山又知道“金钱”与“权力”之间双刃剑的厉害。因此他的公司内部制定了相当完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据说,每次拜师仪式结束后,他都会赠送给徒弟们嵌着他亲笔写的“国法家规”四字的石头作为信物。这些石头可不是普通之物,每块都要上万元,均由他亲自挑选,以示这四个字的分量。公司内部对演出质量的监控,以及每个演员外出表演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绝不允许私自走穴。因此,本山传媒也成为全国第一个挂牌的文化体制改革基地。这一方面是集中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加强他对公司掌控力的一大表现。 可以说,现在赵本山在商业上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他在演艺界的成功。一个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农民,如今通过自己的商业天分聚集了数十亿的财富,他的成功所依靠的是比“聪明”和“运气”更实际的致富策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赵本山创造的这种多赢局面,才是他金钱帝国中最值得夸耀的成就。 ■本刊综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