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潍县中学最早的一班学生照片 |
|

|
|
民国年间的潍县县立初级中学
2013年,潍坊一中即将迎来百年校庆。在此,据有关史料记载,简述这所百年老校的前身——潍县县立初级中学,在民国年间的创建经历。 辛亥革命后 潍县兴办的第一所县立中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废科举”、“行新学”诏令。受维新思想影响,深感振兴教育为救国图强之急的潍县知识分子郭恩敷、杜佐宸、刘金第等,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研究新学,开通风气”为宗旨,筹募基金组织了潍县第一个自由研究学术的民间团体“智群学社”,并开办了智群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日本东京参加孙中山革命同盟会的潍县籍留学生14人,回到家乡,杜佐宸、刘金第、郭恩敷等相继参加了同盟会后,他们以积极创建新学为基地,暗中宣传主义、壮大反清革命势力。期间,潍县城乡陆续开办了如东关第一公学、坤明女子学校等一批小学。但那时,潍县只有在清光绪十年(1884),由美国基督教牧师狄乐播在乐道院内创办的文华馆(后称文华中学)一所私立中学,尚无公办中学。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总部迁南京,党务活动公开。同盟会潍县分会会长兼潍县劝学所(当时的教育行政机构,民国十二年后改称教育局)所长张树棻(字资聪,原潍县东关公学教员)发起创建潍县县立中学(下称县中)。校址选定在城里大十字口以西路北原潍阳书院旧址(今东风西街潍坊电业大厦以西)。公推郭恩敷任校长,开始只有一个班,学生40名,教师十几名,在当年四月十四日开学。学校实行春季始业,学制四年,每年招收新生一班。 民国十二年(1923)八月,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中学教育改为“三三制”,即高中三年、初中三年,县里不设高中。因此,潍县中学改称为潍县县立初级中学。民国十九年(1930)冬,县中增设师范班。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为秋季始业。 潍县中学的开办经费,据《潍县志稿》记载:系来自原筹建县立师范底款京钱三万六千千(一千文俗称一吊钱)作为基金,年得利息京钱三千六百千、房捐一千千、商捐银二千两。民国十九年后,改归本县教育经费统收统支,按月具领。 “七七”事变前 24年校长八易其人 潍县县中自创办到“七七”事变后的1937年冬,24年间,校长曾八易其人: 首任校长郭恩敷(1864-1928),字荫汀,潍县城里人,清末潍县著名学者、经学家宋书升的得意门生。因受名师传教,本人又勤奋学习,尽得天文、算法之奥秘。1906年,郭恩敷参加了同盟会后,在西关设立初级师范学校,他任监督(校长)。1907年,潍阳书院改为官立小学堂,郭恩敷任堂长。1913年4月,担任县立中学第一任校长后,他实心任事,治校有方,延聘知名学者任教并亲授代数、几何课。学校制定了校歌,由于兰洲(字濂芳)作词,刘国佐谱曲,歌词是:“中天光华,民国重熙,日月高照五色旗;宏开教育,邦家之基,多士一堂庆济济。四月十四日,是我开学纪念期,四月十四日,是我开学纪念期”。 民国五年(1916),孙中山命居正率领中华革命军东北军进驻潍县城,当时地方上因筹饷困难,绅商界人士主张将学款挪作军饷,遭到郭恩敷的坚决反对。他甚至说:“宁杀我头,也不能从命!”由于他据理力争,从而保住了办学经费,使学校赖以维持。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潍县,县立中学的学生首先群起响应,全县中小学校纷纷成立学生会,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宣传鼓动,大力抵制日货。县中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郭恩敷的鼎力支持。其后,因受到奸商反对,郭恩敷在1921年2月辞去县中校长职务,由李宝贤继任。1923年8月,他又受邀回校再任校长。1928年初,郭恩敷因病辞职,同年病逝,享年65岁。郭恩敷生前精研数学40余年,其遗著有《勾股引蒙细草》2卷,《经世算书》16卷,《中西算学》22编。他前后两任县中校长职务,共计十二三年。期间,还曾与人合作,创办了潍县中区第一女子学校和潍县女子师范讲习所。最多时,他曾身兼七所学校校长,可谓“桃李满天下”。 从民国十七年(1928)一月郭恩敷离职,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八月,四年半时间,县中先后由杜佐宸、张干臣、王经五、王绪兴四人任校长。其中,杜佐宸(1859-1935)字紫庭,东关人,前清秀才,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6年,为首创办东关第一公学,后因参加山东“保矿”革命活动,被清政府解押济南坐监狱三年。辛亥革命后,他随国民政府山东督军胡瑛的海舰北上烟台,胶东一战攻克芝罘、登州、黄县,他奉命接管荣成为县知事,1916年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占领潍县城期间,县政府一度成为真空,他曾任潍县维持会长、县参议会长,是潍县深孚众望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但他任县中校长,只有半年。 继杜佐宸任校长的张干臣(1894-1972),寒亭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专学染色工业。毕业回国后先在齐鲁大学当教授、后在济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务主任。张干臣任职一年后因忙于在家乡创办山东第一家机械染厂即潍县大华染厂而辞职。 再后接任的校长王经、王绪兴,两位的任期都短暂,总共不满三年。 “七七”事变前的最后一任校长齐杞南,潍县寒亭齐家埠人,之前曾任济南第一师范副校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八月到任,到“七七”事变后的1937年底,任期五年多。在任期间,曾代表其全家,将国民政府发给其兄齐芾南的抚恤金2万元国币,捐献给了学校。齐芾南(1871-1911),系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时,参加同盟会的14名潍县籍留学生之一。1906年回国后,在济南参与创办山左公学,在青州中学堂积极发展同盟会员,而后在烟台创办《渤海日报》积极宣传革命,病故于任上。其所捐抚恤金2万元国币,在当时可作为县中两年的教育经费。 齐杞南还兼任了县中附属小学(完全小学,学生200名)校长,当时该校因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并以推行“自学辅导”教学而受称道。 从1913年到1937年,潍县中学共毕业21个班,毕业生近700人,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国家栋梁、社会名流。其中有在解放战争中起义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裴昌会、郎咸德,留学美国后任山东省水利厅厅长的宋文田、获美国铁路专业硕士学位的铁道部司长谭沛霖,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团长考斌之,著名书画家郭味蕖、于希宁、高小岩,著名中医师陈倦民、王彝民,象棋国手陈天才等。 抗日战争期间 潍县县中的变迁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国内时局紧张,县中从城内迁到潍县北乡华疃。当年12月,日寇围困潍县城,学校被迫停办。后来,县中校长齐杞南,投奔了占据寿光的伪军张景月部,在其司令部当了政治部主任。1939年,国民党潍县政府在北乡的杨孟、里疃一带恢复县立中学,由县长高镜秋兼任校长,设初中6个班。在王姑庄、仓上、石沟河等地筹建分校10处,教室多借用民房、寺庙,学生分散寄居住户家中。1941年在潍北东南村设高中部,后迁南张氏村。 1939年8月,县中在乡村复办的同时,潍县城里的日伪县府也在城里原县中校址办起了县立中学,由国画家徐培基任校长。该校自谓是原县中的继续,招收初中生一班,沿原县中招生顺序,称为二十六级。1940年将学校后院辟为女生部,招收男女生各一班,女生部主任丁秀菱(后来成为共产党员)。当时的教材采用日伪华北教育总署编印的课本,并设日语、《孝经》、《论语》、《孟子》等课程。校长徐培基、教员郭味蕖、郭兰村、陈寿荣、张绥之等人,都是科班出身的画家,在他们影响下,很多爱好艺术的学生,乐于跟他们学习绘画。师生们常以“北海画会”的名义,举办画展并获好评。尽管日伪当局不断以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封建、奴化教育,其实可谓妄费心机,难以泯灭广大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如解放后成为新华社副社长的丁翔起、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当副刊总编的郭龙春等,当时都曾在这里读过初中。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潍县县中迁到城里,与日伪办的县中合并,改称山东省立潍县中学,校长王象堃(时任潍县县长的王有为曾一度兼校长)。1946年暑假,省立潍县中学迁往坊子,潍县城里恢复了县中建制。由张振河任校长,1947年张振河改任私立中正中学校长,县中校长由陈翼文担任至1948年4月潍县城解放。 当年5月复课后,学校先后改称潍坊特别市立联合中学、省立潍坊第一中学。1952年起改称潍坊一中至今。 谭先民 陈瑞曾撰稿 图片来源:《百年潍坊掠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