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君
民以食为天,可是近年来,让普通老百姓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吃的问题,食品安全事故接连曝光,更悲催的是这类事件屡禁不止,不安全的食品范围不断在扩大。纵观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有关部门的介入总是在媒体曝光之后,因此这种监管也被戏称为“马后炮”式的监管。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方面的职务犯罪总是与食品安全事件相伴而生。 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逐利是所有经营者的第一驱动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利益先行的状态下,很难保证每位商家都能做到良心经营,掺假造假也成了商品经济不能回避的一个弊端。没有完美的经济形态,单靠道德的制约也不能规避食品安全问题,这时候,食品安全的外部监管才是杜绝食品安全的坚实盾牌。 当下,每当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食品安全监管却总是因为办事不利而饱受诟病。究其原因,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和制度设计不合理。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是分段式管理,从上到下依据各自的职责进行了分工,县级以上的多个相关管理部门都可以依法行使其职权,容易造成管理疏漏。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组成部门来看,食品安全的管理涉及13个主要部门,不同食品品种、不同环节,都有不同的部门在管理,各管一块,各辖一段,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事实反复证明,“都在管”很容易变成“都不管”,“谁都负责”到头来就是“都不负责”。而这种“九龙治水”的监管局面也造成了个别官员的失职甚至是渎职腐败的空间。 反观发达国家,如丹麦和英国,都把食品安全监管移到一个政府部门下监管,美国也主要由农业部和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来管。而在国内,长沙、宁夏、成都等地都进行过“大食品安监”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将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食品安全的监管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便在欧洲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食品可追溯制度,最近也出现了“马肉门”等食品安全危机。可见,保障食品安全的任务,在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懈怠,都需要不断修正治理的方向和方法。而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保“胃”战的第一枪就是应该“一条龙监管”新模式。 只有把监管权拢到一处,实现统一管理、明确责任主体,才能从根儿上结束多个部门“有利争着插手,出事推诿扯皮”的怪象。当食品安全的外部监管变得权责分明时,我们的食品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