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怪圈 朱慧卿
|
|
|

|
|
猪价“跳水” 育肥一头230斤的生猪,到底要花多少钱? 山东高青县孙庄村养殖户孙文学算了一笔账:料肉比为4∶1,饲料成本为4×1.4×230=1288元,防疫费30元、水电费15元、人工费86元、利息14元,共计1433元,成本线在6.5元左右。 同样是在高青县,万隆养猪场年存栏4000头、出栏8000头,还有可繁育的母猪700头。如此大的规模,成本账又如何呢? 经理李宗汉介绍说,这里的生猪料肉比为3∶1,饲料成本需1.5×230×3=1035元,此外还有防疫费50元、水电费10元,再加上人工费、贷款利息等费用,成本线大约要在7.5元左右。“如果现在出栏,一头生猪我要亏200多元。价格涨到7.5元以上我才能保本。” 作为传统的生猪养殖大县,高青县共拥有规模养殖场42处,年存栏11万头,出栏20万头。按照目前生猪6.5元左右的收购价测算,无论是养殖户还是养殖场,几乎无一不赔本。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也验证了这一点:截至3月6日,国内猪粮比价跌至5.95∶1,跌破6∶1的全国平均盈亏平衡点,进入《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设定的蓝色预警区域。从存栏情况看,当前我国生猪产能偏高,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猪价不稳,对养殖户而言并非新鲜事。忽高忽低的猪价,使得许多养殖户在价格低位时为减少亏损而急于出栏,从而致使供大于求的局面愈演愈烈,生猪价格承压继续下行,形成恶性循环。 尽管最近生猪价格在持续下滑,但饲料、人工等成本却一直在上涨。春节后豆粕价格由原来的1.6元涨到了2.15元,麦麸由原来的0.8元涨到了1.02元。万隆养猪场的工人工资从去年的1500元—1800元增加为现在的2000元—2500元。“招工也是大问题,我们这的工人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年轻人对畜牧养殖不感兴趣,一听说干养猪的活扭头就跑。”李宗汉说。 在湾头村养殖户张吉卫看来,生猪养殖还面临贷款难的问题。在他的养殖场里,年存栏生猪500头、出栏1000头,周转资金大约需要100万元,其中近一半是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因为没有抵押物、难找担保人等原因,贷款额度有限,大多在10万元以内。没有稳定的筹资渠道,就会导致市场疲软时难以抵御风险,市场情况好时又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相关人士表示,如果不及时出台相关措施,让这些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养殖户继续亏损,那么短期内市场信心将难以重塑,后期猪肉价格将面临大涨风险。 走出困境 “作为养殖户,还得理性看待市场周期。生猪市场有规律,关键看如何把握。看到生猪价格高时就盲目多养,一旦价格下滑,就处理改行,或者干脆弃养,这样养猪肯定挣不到钱。”虽然赔钱令人心疼,但孙文学心里还是非常地淡定。 生猪价格波动过快、过大,都不利于整个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一点点“风吹草动”,往往也会成为整个产业走向的重要推力。特别是价格高峰时,如果有利好产业政策出台,很容易引起外来资金盲目入市,一旦价格进入低谷,这些资金投入者大多不能坚持,最终“受伤”的还是养殖户和养猪产业。这一看法,已经成为众多养殖户和业内人士的共识。 李宗汉认为,打铁也需自身硬,对于大型养猪场而言,关键是看管理,只有坚持成本优先,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养殖成本线,才能避免亏损。“希望能够早日成立‘产业联盟’,让广大养殖户能抱团发展,共同参与市场议价,争取到更多的定价话语权。” 针对近期的生猪市场低迷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正密切关注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化,并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启动调控预案,防止生猪价格出现过度下跌,避免生猪养殖出现大面积亏损,努力缓解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建议国家成立产业发展基金,在产业处于低谷期时,可以通过发展基金,对产业进行调控,对养殖户进行补贴,防止养殖户因亏损而轻易退出,造成产业的恶性循环。”高青县畜牧局副局长孙学明提出,市场低迷时更需要产业政策“雪中送炭”,另外还要加大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和新成果的运用,鼓励支持产业的创新发展。 卞民德 吕正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