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营造最优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
——访市财政局局长田民利 |
|
本报记者 丛秉政 通讯员 孙 超 全市招商与转调创工作座谈会结束后,市财政局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4月15日,市财政局局长田民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财政部门将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的招商特点和规律,积极落实好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从五个方面着手,努力营造最优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打造最优的税费环境。主动承担成本,全面清理收费项目。凡不利于招商和影响发展的,市级以下全部取消;属于上级部门收费项目的,配合有关部门,探索省、市、县共担方式,在全省率先取消或减免;对投资前期环节不能取消的收费项目,后置到投产达效后收取,减轻投资负担,力争将我市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收费最低的区域。 打造招商“政策洼地”。及时修订产业投资激励政策,突出向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现代农业、文化创意旅游和城镇化发展倾斜,确保我市政策竞争力。同时,完善“总部经济”政策,鼓励企业率先在中心城区建设总部大楼,筑巢引凤,吸引综合性总部和投资、研发、营销、物流等总部进驻城区。 建立有助于资源无障碍流动的财政体制。对资本、项目流动涉及的区域利益调整问题,及时从财政体制上进行理顺。按照市区一体化战略,创新财政体制,合理划分财权事权,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努力减少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按照“保存量、放增量”的原则,对招商项目产生的增量利益,最大程度让渡给县市区。对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影响的存量收益,市级按比例给予补偿。建立完善“飞地”财政体制,加快规模化、集约化的园区经济发展。 打造吸聚人才的公共服务高地。加大财政投入,预算安排向公共服务倾斜,超前规划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布局,既保障改善民生,又改善发展软环境。近期与社会资本合作集中建设一批高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项目,打造辐射半岛乃至全省、全国的公共服务高地。 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实体经济。最大限度发挥财政作用,将各类资本转向实体经济或有形投资。落实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企业投入;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资源,建立蓝色产业基金,与各类金融和社会资本合作,进行股权、债权投资,全年预计通过多种方式带动产业投入200亿元以上。 田民利表示,财政部门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着力落实减少办事程序、提高效率的具体措施,所有投资事项实行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同时,抓好承担的招商任务,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对牵头负责的招商项目,全程跟进办理,确保取得突破性进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