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行业领先 档次提升 成长传奇…… 联姻也是生产力 |
潍坊民企找寻校企合作平衡点 |
|
|
本刊记者 骆雁峰 实习生 吕秋丽 王俊峰 市场经济为企业铺就了一条通畅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驰骋,则需要企业强劲的动力。与国企、央企一些“巨无霸”相比,中小企业如果想获得澎湃的动力,则需要不断地创新和独特的拳头产品。为了获得与大企业比翼的资格,潍坊不少中小企业选择了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姻。牛刀小试,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当中赢得了市场先机。 行业领先:“短流程”的强劲动力 为了解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日前,潍坊市委统战部、工商联举行了一系列的非公有制企业调研活动。相关领导深入企业,进入车间,去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困难,总结企业发展当中的动力支撑。这场调研活动,通过座谈会和深入企业等方式,以获取企业发展最基层最一线的信息。 在这一过程当中,记者随团进行了采访。所到之处,记者发现一些发展快、活力足的非公企业,之所以能够动力 充足,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是 分不开的。从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到 中科院,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与这些 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着密切的 合作。 在位于青州的山东中文 集团,记者见识了校企合作 的成果。他们的“铸造短流 程”可以说是令企业名利双收;在山东华物磁电,“海水浮油分离回收技术”在创造行业领先技术的同时,还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铸造短流程”技术2010年获国家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454万元;2012年获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该集团的冶铁铁水进行“铸造短流程”成为非常突出的一种技术。据业内人士称,“短流程”可简单理解为将冶炼出来的铁水直接进行铸造,节省了传统铸造过程中的二次冶炼,为企业、为国家节约大量能源;2011年申请国家节能技术改造奖金1000万元;2009年,“铸造短流程”技术改造项目获得“山东省2009年第一批技术创新项目”。 中文集团董事长段文博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与高校的一次次科研合作,才使得他们的企业获得了强劲的借力发展的机会。他们的“铸造短流程”在全国推广的六家企业中排名第一,这充分显示了企业的科研实力。
档次提升:民营企业牵手中科院 从1993年创业开始,山东华特磁电便走上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从不起眼的小厂,到如今的临朐纳税大户,华特磁电在与科研单位合作方面,形成了自己企业发展的独特品牌,该企业在每一个节点,适时根据市场需求,以最快速度与顶级科研机构联手,获得了借力发展的巨大潜能。 康菲石油漏油污染海面的事件发生以来,华物磁电立即着手这方面的产品开发。为保护海洋生态,解决海水油污染治理难题,为山东“蓝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2011年9月28日,华特磁电与中科院电工所签署了“电磁流体海水浮油分离与回收技术”的技术开发合同。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兆连与电工所成果转化处处长丁明仁分别代表双方在合同上签字。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海水油污的分离回收,包括海洋溢油(化工原料)和船舶含油污水的处理。其特点是无须向海水中投入任何亲油的或磁性的其它物质,分离回收过程同时进行,无须后处理;特别适合现有技术难以回收的轻质油和化工原料的分离回收;回收比较彻底,回收油的含水率低;对海洋环境影响小;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劳动强度低。 据业内人士介绍,该合同的签署,标志着华特磁电与中科院电工所的多方位合作又向前迈进了实质性一步,必将对公司发展海洋环保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重要作用。 受山东省科技厅委托,2012年10月28日,潍坊市科技局在公司现场主持召开了“电磁流体海水浮油分离与回收装置”新技术鉴定会。来自中科院海洋所、中海石油环保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0二研究所、中国海事局烟台溢油应急技术中心等单位的7位专家参加了鉴定。 专家们在经过规定鉴定程序后,认为:该电磁流体海水浮油分离与回收装置技术先进,样机工艺设计合理,属国内外首创;技术达到同类产品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下,华特磁电已经与中海油在协商制造样船的事宜,该项技术的落地,已经浮出水面。 据山东华特磁电掌门人王兆连介绍,自2002年首开与中科院的合作以来,华特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签约,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发展壮大企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2年,他们公司仅与中科院电工所就签署两个项目,分别是“蒸发冷却立环高梯度磁选机的研制”和“海水浮油分离与回收技术产业化”,并分别在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重大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和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潍坊中心共建合作签约仪式上签约。 成长传奇:校企合作催生“加速度” 一台设备,五六名工人从十年前开始起步,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资产3亿多元、利税4000多万、员工五六百人的大企业。这是山东荣利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的成长历程。而这一成长的加速度,公司董事长王建军归功于校企合作。 在荣利采访时,王建军告诉记者,公司具备同时配套多套大型钻机的测试场地和年产12台钻机的生产能力,拥有集石油钻机研究、设计、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厂。产品已经形成了机械驱动、机电混合驱动,电动及全数字变频控制的3000—7000米系列钻机。 “现在我们能够探索7000米甚至更深地表之下的石油资源,这一突破,得益于我们的科研攻关。”王建军告诉记者,荣利虽然成立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但是从成立之初,公司便注重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以及与高校的合作。荣利的多款拳头产品,都是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攻关取得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在从实验室诞生之后,迅速走上公司生产线,成为真实的产品,打开国内和国际两条通道,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据王建军介绍,他们公司产品已经为全国十几家油田和地矿部门服务,并销往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巴西等国。“撞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我们只能用自己的技术,用自己先进的成果说话,否则只能节节败退。”王建军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公司还将继续加强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再将他们的产品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 在青州采访期间,记者还与山东豪马克石油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山东齿兴机械公司等多家公司负责人进行了对话。据这些公司在市场上攻城略地的胜券,也是因为与大专院校进行密切的合作。而这些合作,也正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源泉。
收益内幕:投入产出成果惊人 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在潍坊进行着漂亮的游移,每一次游移,都是为了让双方的合作更为紧密和科学。而在记者的采访过程当中,发现潍坊的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形式多样,而且不断创新。 通过数天的采访,记者从相关单位了解到,潍坊的非公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种形式是出经费。据介绍,这种方式由企业向高校或科研机构出经费,之后将科研成果拿回企业使用。华特磁电的第一台高强磁场研发便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当时公司组合科研机构26人的团队,每年200多万的经费支出,全由华特来出。据王兆连介绍,研发出来的专利归双方,使用具有排他性,由华特使用。 第二种合作方式是不大包人员全部经费,而是由企业投入先期启动资金。之后,由科研团队专攻科研,待攻关成功之后,企业根据销售情况,每年给科研机构一定的提成比例。 第三种方式便是不提供经费,企业直接从研发机构当中收购科研成果。 “科研投入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王兆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但是只要投入合适,那么它带来的效果也是十分可观的。 王兆连以自己的公司为例,向记者略算了一笔账。他告诉记者,科研经费投入,有的时候要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数千万,但是一旦成功之后,将取得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收益。“如果你的科研投入以百万计算,那么收益将以千万为单位进行回报;如果你的科研投入以千万计算,那么你的收益则以亿为单位进行回报。”王兆连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加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项目有市场,选得准”。 探问究竟: 校企联合动因何在 校企联姻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何有如此多经济实力并不很强的中小民企,会选择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这或许是一个永远值得人们深思的命题。同时,这也是民企在发展过程当中,通过反省自身缺点找到的一条成功道路。 据了解,在当今社会,知识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大量生产、快速传播、及时吸收和有效应用,没有知识的有效生产,就没有技术的不断创新,这就使得经济和教育、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潍坊市工商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企业是与信息科技相关的企业。以芯片、存储器、软件与咨询为代表的新兴知识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代表着新经济最重要的力量,成为企业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是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和未来发展的主导。美国的硅谷在30年内就发展成为美国的第九大制造中心。一个比尔·盖茨一夜之间超过了积百年财富的大汽车公司,这便是知识产品带来的魔力。知识产品的出现,使企业的价值不只体现在企业规模的大小,更体现在拥有智慧资本的数量上,而且传统产业要生存和发展,也必须借助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改造。因此,知识产品的形成,是企业与高校结合的强大磁力。 业内人士称,在产学研活动体系中,各活动主体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企业是知识产品的主要使用者和消费者,将知识产品产业化或商业化(市场化)。在校企合作活动中,企业以资产资本、实物资本参与合作,通过市场获得的需求信息和企业发展方向、目标所反映的需求,向技术市场寻求合作机会,寻找合作项目。企业拥有生产必需的场地、资金、设备,拥有丰富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经验,但技术水平不高,技术信息闭塞,对新技术的发展动向不敏感。企业期望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获取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优秀的人才。 “1+1>2这一简单的不等式形象说明了合作的优势。联合不是简单的相加,高校与企业经过联合形成的合作体,综合了各方分别拥有的技术、设备、人才、市场、信息等优势,双方的共同利益、各种优势,通过互补,从而形成更大的优势,具有更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使各方依托联合体实现自我发展。”潍坊市工商联一位相关负责人如此形容校企间的合作前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