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代选庆 李生涛 翟强)近日,昌邑市饮马镇山阳村举办的梨花节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游人尽情徜徉在梨园中,观梨树,赏梨花,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良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该市以生态为重推进发展,通过加快转调创步伐,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强化资源开发保护、提升城市生态品位,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让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 “静脉产业”接起闭环经济链条。在全国人大代表、昌邑市金丝达集团董事长刘国田眼里,所有的废物和垃圾都是宝贝。他带队自主研发的“印染污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变“治”为“用”,印染污水经过处理后,变成了沼气、中水和污泥,其中沼气用于发电,中水回流企业循环利用,污泥制成煤球,实现了节能降耗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这一团队研发的城乡垃圾资源化利用系统,将城乡生活垃圾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变成了沼气、建筑材料、有机肥、塑料制品等,达到了零污染、全利用,这一创举为解决“垃圾围村”、“垃圾围城”找到了出路。在推进转调创进程中,该市以加快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装备制造、嘉利城市矿产、东元连海化工苦卤回收再利用等节能降耗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资源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产业化进程,争创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 “严把关口”强化资源开发保护。昌邑北部滨海有着充足的建设用地、地下资源、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是该市转调创的最大载体。从开发之初,该市就强化生态保障和产业链条延伸,提高准入门槛,优先选择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的项目进入。截至目前,昌邑滨海共落户项目136个,总投资505.5亿元。66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60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有11个项目因不符合条件被拒之门外。 另外,通过滨海生态林场、潍胶河盐化湿地公园、沿海防护林带、田塘湾平原水库等工程建设,有力保护了城乡生态环境。 “水绿相映”提升城市生态品位。该市充分发挥“水绿”特色优势,加快推进道路绿化、水系绿化、生态林场和沿海生态保护带建设,不断完善以潍河为核心的河渠串联、水系联网的现代水网体系。他们还将城市绿化跟灵动的环城水系巧妙结合,做好“水绿相映”文章,形成星罗棋布的生态景观,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今年,该市又植树400万株,完成成片造林8000亩,新建苗木基地7000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8.5万亩,构建起了城乡多层次绿化体系,打造了一个天蓝、气清、地绿、水净的美丽城市,荣获了“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中国北方林木养生名城”等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