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图片) |
|

|
|
陈瑞曾
陈十一宅过道,地址在原潍县城里(今潍城区)胡家牌坊街中段路南,解放后门牌74号,长约200余米,南端也在东门大街(今东风街)开门。民国年间,过道里有三进重门、190多间房屋,其中有10几个建筑考究的四合院落。过道内还有一面积约千余平方米、深十余米、用青石垒砌的湾塘,属于潍县典故“九湾不显”之一。陈十一宅,原是清代潍县乡贤陈兆鸾家族后人故居的统称。 陈兆鸾为官廉洁公正 史称循吏 陈兆鸾,号仙友,清顺治丙戌(1646)举人,乙丑(1649)进士。历任湖广荆州府、江南池州府、山西太原府司李(推官的别名,掌管狱讼的官员),后来当了河彰德府知府。他是陈大观家族第三支陈友直的后人中,最早出仕者。 陈兆鸾在荆州做官时,对百姓心存恺悌,执法无枉,号称神君。在太原任上,又因清廷镇压姜姓叛逆,告密者牵连众多无辜良民。他在审理案件时,“调停于法网之中,宽释于法网之外”,一时就为被诬告犯死罪的52人平反昭雪。当时官府陋规,大中丞(巡抚的别称)巡视地方,地方的司李者,往往要献媚送礼,陈兆鸾对此却恬淡漠如,他对上宪既不阿谀奉承,也不送礼献殷勤。其初,上宪甚恼火,久后却赞叹说:“陈某真诚朴君子也。”后来他当了河南彰德知府,这里地处长安孔道,驿递络绎,轮蹄骚扰,地方凋敝,钱粮之催科,最为盘错,兆鸾在力为振作中,又遭遇到朝廷将“养马之役”安排在这里,可谓“貔貅万队,供给维艰”。不想在陈兆鸾的从容料理下,结果竟出现了“士饱马腾而民归安堵”。由于他正己率属,恺悌百姓,彰显了他有如召父杜母。兆鸾卒后,《山东通志》在其传记中,评价他“有古循良风”,乡人也说他“在官则求民瘼,在乡则求义举”,卒后崇祀乡贤。 两个儿子出仕皆有政声 陈兆鸾的后人中,在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都有出仕做官的。他们以先祖为榜样,传承着恤民、奉公、廉洁、勤能的家道。 兆鸾长子陈琅,字锺岳,号耐庵,廪贡生,少时即随父在任上,深受父亲居官做人的耳濡目染,后来他初任江西南康府同知(知府的副职),一切庶务,琅“纲之以廉平,纪之以暇整”,做到了尽职近体。他善于判案,因此,上告到督抚司道的案件,大多批到南康,由陈琅审判。这里旧有白鹿洞书院,南唐时就已荒废,琅以振兴斯文为己任,捐俸修葺之。又该地东南有彭蠡湖,是盗贼频繁出没作案之地,琅捐俸制船,雇觅水手壮丁,拨马快缉查,并亲自严巡,使盗贼顿息。后来历署会昌、鄱阳、浮梁知县,升任南康、吉安、建昌知府,又对征收钱粮等方面的种种旧例、陋习,痛为改革,其廉能亦如其父。 兆鸾三子陈璠,附贡生,康熙年间,任江西南昌府通判,历署进贤、武宁知县,南昌府督捕同知、饶州府盐法军同知。他在南昌任通判时,廉洁循法,审理官司,务得真情,铁面不狥私,当地人说他像“阎罗包老”。还有民谣流传说“南州别驾(通判的沿称,官职略次于州府长官)有陈公,不受馈遗是古风,洁己爱民甘淡泊,薪蔬概出自家中。” 玄孙陈廷钰主政地方 人称其无愧于先世 陈兆鸾的玄孙陈廷钰,字其相,号式堂,在乾隆乙酉(1765)中举,嘉庆辛酉(1801)大挑一等,分发四川,历署长宁、綦江、清溪、纳豁、定远、大宁、射洪七县事,升合州知州。嘉庆九年(1804)廷钰被委署长宁知县。这里虽属山陬僻邑,脊地民贫,却不缺少好争斗愿意打官司的。廷钰下车,即以收卹贫穷,整饰风化为己任。他在堂上写下了“民余能几,那堪讼庭之耗。恤尔民众,但愿无事官司休多,敢作庸人之扰,敬我官守还期有为。”在断案时坚持做到了“凡用刑当思不得已,即无情亦使尽其辞。”坐堂审官司不留积案,听讼时仔细洞察其词,发现有教唆者,往往先究出讼棍,重加惩治。每逢到官司现场捡验,在自己的肩舆前派遣一名皂隶高举角牌,上写:“刑忤夫马若干名,给钱若干,随行人等勿得扰民。”有一名姓胡的老隶在廷钰初上任时,当堂干预公事,被廷钰打了四十大板。而后,县里船送官米,这个老隶当差,踊跃急公,做到了尽职尽责。廷钰通过整饰衙门的歪风,拉近了官府和百姓的距离。既减少了诉讼,也开启了新的民风。 嘉庆十一年,廷钰调任纳豁知县。纳豁县地滨大江,江水之险尤以三滩为最。舟过往往覆没丹崖石,廷钰到任后,设船救生,并置义冢。他亲临其地,见葬瘗夹叠,情形极惨,捐金先于中滩买地一所,而民间乐善好施的人,也于上下两滩各买一所,都立碑为记。这里曾有一名张监生,居河滨强横一方,私立竹栅,凡河往来行船,量载重多少,强行纳“税”,无人敢抗争。廷钰访知,就想法办他,正巧载官米的船来到河上,张监生不知为官米,阻止不让行船,遂差拘审办,一时称快。另有当地的蠹役张俸,闻说廷钰到任即逃去,廷钰从检阅讼案中,了解到张俸的恶迹甚多,于是判其事并立即悬牌革职。后来廷钰调任,当地百姓将批语刊碑立于萧曹祠内,恐其异日夤缘复充。 嘉庆十九年(1814),廷钰在定远任上,适逢荒年大饥,饥殍满野,民鲜生计,他周行村社,周知民隐,从早到晚,传集富户,以历史上豪绅大户体恤百姓亲睦大义的故事谆谆劝谕。民感至诚,各自出积谷,粮价马上便宜下来。他还依据民居远近,用船将米载往各乡镇,请公正绅士帮助分发,让穷民既免跋涉又省路费,能以均沾实惠。又于各处施粥赈济,全活百姓无数。而后,兴学校、养孤贫,不滥刑,不留狱,不取官货,不立官价,每月两课,三时劝农,究盗务获真赃,相验严禁磕索,忠信存心,虽棍徒欺瞒之案也洞察无疑,即使是远年沉埋之冤,也能得到申雪平反,实为邑中从古未有的好官。 道光二年(1822)升任合州知州,刚到任,就有署役殴毙盐贩之案,其党聚数百人,大闹于州署周围,廷钰出面安抚。闹事人中,有认识廷钰的说:“这是当年在定远的陈父母官。”于是,闹事者纷纷离去。而后,他在审理此案时,惩办了打死人的三个署役,使民众更为心服。他任合州知州两年,兢兢业业如一日。清正廉洁的陈廷钰,在四川做官20年,在他70岁告老还乡时,曾对在身边的儿子说,“今为官幸未玷辱归谒祠墓,筋力犹能跪拜。”不想因积劳成疾,竟病殁于归乡途中的长安旅社。后来潍县人评价陈廷钰说“公之居官无愧于其先世”,他也被崇祀为乡贤。 后世子孙传承家风 “无以苞苴进身者” 陈廷钰的次子陈子饬是嘉庆丙子(1815)举人,任湖北郧阳府郧县知县、他在任五年,务除繁苛,与民休息,然后举百年未举之善政,次第施行。首捐廉俸,劝修府县两学宫,而后又陆续增修了社稷坛、武庙、奎星楼、龙王、城隍庙、以及考院、书院、演武厅、养济院、城垣、营房、十堰、驿馆。当地士庶为此编辑了《郧乡征实诗》二卷,称颂其贤能。后官至荆州府水利同知。 廷钰三子陈子懿,道光庚子(1840)举人,任江西广昌知县时,曾有即墨郭廷翕、胶州高凤翰先后汇集宋明以来山东名人墨迹,装池为数十册,题名曰《桑梓之遗》,由莱阳赵氏辗转到了子懿手中,子懿又续集数册,并为刊目题跋,对此备极珍爱。不想他的顶头上司得知,暗示欲给以优缺以换取之,性情耿介的陈子懿为此勃然大怒,放言说:“职可夺册不可夺也。”又说到“我家自彰德公(陈兆鸾)以来,历官已阅数世,未闻以苞苴(指行贿)进身者。”“如上台旨,非惟不忠,亦且不孝。” 廷钰孙陈传奎,字星五,咸丰丙辰(1856)由进士改庶常散馆授刑部主事。咸丰辛酉(1861),太平军进犯潍县城,陈传奎因在籍办团练出力保加员外郎衔,他考虑到太平军必再犯潍,乃率领王居清、韩艺等人谋划,由时任知县张楷枝发起,传奎督修,用五年时间将原来的潍县东关的土围子,修成为方圆1457丈的三合土城坞,从此,潍县东关形成了与县城隔河相望的重镇。为此,邑人曾匾其门曰“保障万家”。 光绪元年,传奎供职刑部,主江苏司稿。他认为“刑为民命,书生不读律,奸吏舞文,弊窦易滋。”于是他广泛采集律书,仔细考证,集成《秋事实缓比较》二卷。可惜,后改任工部,六年读律之功,尽付东流。而后他在工部沉浮十有七年。官至工部都水司郎中,加四品衔,京察一等,记名道府,69岁在京病逝。 清末民初,陈十一宅过道,因陈氏家族衰落,房产陆续转让,这里逐渐成为百姓杂居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