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这里的西瓜咋就这么甜
2013年06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里的西瓜咋就这么甜
——探访昌乐县庵上湖村西瓜种植产业
  近日,庵上湖村村干部在西瓜大棚里与瓜农商讨西瓜种植及长势问题。  记者王金摄



  □本报记者 潘来奎  通 讯 员 邓有峰 李佳云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十五届北京大兴西瓜节上,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西瓜获得中型西瓜综合组冠军。全国拿冠军,庵上湖村西瓜是第一次,也是昌乐县西瓜第一次。庵上湖,这个位于昌乐县城东南、不显山不露水的小村子,如何种出品质如此好的西瓜呢?记者近日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1
砸了品牌就是 砸了自己饭碗
  种西瓜算不上高科技,可为什么总是庵上湖的西瓜摘金夺银?记者在庵上湖村发现一个秘密,这个村的西瓜身上长着两个“胎记”,且挂着一个“身份证”。两个“胎记”,一个是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标签,一个是昌乐西瓜地理标志的标签。而“身份证”,则标注着这个西瓜管理员的姓名、西瓜的授粉日期和西瓜等级。这种贴签戴证的模式,不仅畅通了质量追溯渠道,也给消费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记者在庵上湖村看到,合作社投资35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专业检测室、农民培训室、新品种研发室等,投资近20万元从韩国引进先进的检测仪器。“合作社的每一批瓜菜都要经过检查,每季度还要进行一次抽查,送往潍坊等地进行检测,全部都是合格。”检测室工作人员胡广友说。
  “农民是最实际的,也是最朴实的。你让他有了稳定的高收入,食品安全问题就好解决。因为如果出了问题,就是砸他们自己的饭碗。”对于社会关注的食品质量,庵上湖村支部书记、华安瓜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继斌有着自己的见解,如果在大棚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身体受害最大的一定是天天在里面工作的人,污染的还是自己的土地。更不要说,砸了辛辛苦苦树起来的牌子,最后吃亏的还是瓜农。

2
积分制把责权利绑在一起
  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如果村民种植过程中偷偷使用违禁农药,如何进行预防?赵继斌说,这个问题他们早就想到了,并针对性地出台了合作社“积分制”。具体来说,瓜菜农药残留抑制率越低的打分越高,农户一年四次速测连续达12分的,一年内可免息贷款2万元,并且优先安排合作社各项服务和农业订单,不贷款的可获得2000元奖励;一次不合格的,年底不参与股份分红;连续三次不合格的直接退出合作社股份。定量检测时只要有一次测出使用国家违禁农药的,必须无条件退出合作社,而且所生产的蔬菜就地销毁。此外,大棚分责任区安排一名干部全程包靠,每年随机进行2次定量检测,若检测出违禁药物立即将干部辞退,检测出药残超标一次罚款5000元。
  如此一来,责权利捆绑在一起,谁出了问题年底算总账,自然没人越雷池半步。到目前为止,庵上湖瓜菜安全质量在全国、全省和市县组织的历次检测中,没有出过任何安全方面的问题。

3
瓜甜百姓心里更甜
  在庵上湖村头,记者碰到了正要下地的村民赵允堂。
  “你家里种西瓜了吗,今年效益咋样?”一见面,记者便迫不及待地抛出问题。“今年行情真不错,俺家种了一个棚,挣三万来块钱没问题。”赵允堂话语中透露着轻松,有种唾手可得的感觉。
  赵允堂告诉记者,前些年他和媳妇在家养鸭,直到2002年种西瓜才尝到了甜头。“养鸭子也挣钱,但是风险太大,遇到急病一茬就赔好几万元。相比而言,种西瓜稳当多了。”赵允堂说,刚开始种西瓜的时候他心里也忐忑,怕种出的瓜卖不出好价钱,后来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不仅价高还不愁销路。现在媳妇一个人种棚,赵允堂在合作社里干,一年下来不比外出打工挣得少。
  赵继斌告诉记者,庵上湖村657口人,870亩地,十几年前还是一个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的落后村。“思路决定出路。村里土质肥沃,水浇条件好,但种植传统作物利润低,要想带领村民致富必须打破原先思维模式。”赵继斌说,他组织村委班子成员到寿光和昌乐尧沟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一致决定,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发展优质高效大棚瓜菜生产。
  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条。真要把祖祖辈辈种小麦玉米的土地拿来建设标准化大棚,不少村民打了退堂鼓。关键时刻,赵继斌和党员干部商定,先把村里不太好的部分二级地和党员的土地流转出来,带头建大棚种西瓜给村民看。结果,第二年37个大棚每个棚收入都突破了2万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7年赵继斌等村干部发起,带动15个党员户、6个普通农户通过资金和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了华安瓜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庵上湖”商标,并在县城建起了专卖店。一年下来,合作社每个大棚比普通种植户多收入3000多元。效益好,大伙儿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加入合作社。
  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种西瓜,年龄大一些不能从事重体力活的村民也没闲着。在合作社的包装车间里,十几个村民正在给西瓜装箱,忙得不亦乐乎。“以前像我们这样的老人,想花钱只能向儿女伸手要。如今我们在这里干活,每天有五六十元的收入。孩子们负担减轻了,我们日子也过得舒坦。你们吃着我们种的瓜甜,其实俺们心里比瓜还要甜。”村民刘龙甲边干活边和记者唠嗑。
  记者了解到,目前加入村里合作社的社员230多名,建成高温棚82个、大拱棚300个,加上吸引周边村农户加入,设施瓜菜种植面积已达1100多亩。1/3的瓜菜达到订单种植,近两年全村仅瓜菜年收入就突破600万元,户均3.5万元。

■ 相关链接
昌乐西瓜
  昌乐西瓜种植历史悠久,清嘉庆十四年版《昌乐县志》即有昌乐西瓜的种植记载,距今已有300多年栽培历史。该县西瓜常年种植面积16万亩左右,其中冬暖式大棚和大拱棚11万亩,中小拱棚4.5万亩,年产量稳定在60万吨。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技术,造就了昌乐西瓜早熟、皮薄、沙瓤、脆甜的优良品质。2008年昌乐西瓜被农业部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11年昌乐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西瓜标准化示范县”,2013年4月,该县申报的“昌乐西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初审。在昌乐西瓜整体品牌的带动下,涌现出了“庵上湖”、“宝城”、“纪中”、“太合”等众多西瓜品牌。
  近年来,昌乐县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标,截至目前共发展了785家。合作组织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把不同主体的资金、技术、土地、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按市场化要求进行优化配置,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应用,创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知名品牌。农民通过合作组织这一载体参与市场竞争,与“农超对接”,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有效地降低和化解了市场风险,由一次收益变成二次收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合作组织发展逐步形成了“创一个品牌、兴一项产业、带一方经济”的局面。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