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侯江宏 王莹 实习生 张 成 潍坊民间手工艺制作源远流长,曾以“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而闻名遐迩,获得了“南苏州,北潍县”之美誉。同时,灿烂的历史文化,给潍坊留下了一份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历经千百年传承发展,已成为潍坊传统文化中最具地方色彩和风格的奇葩;嵌银漆器、风筝、核雕、仿古铜、木版年画、布玩具、剪纸、扑灰年画等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许多工艺美术品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形成了一批特殊产业集群,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6.7亿元,实现利税6.14亿元,利润4.05亿元。2012年1-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6.3亿元,实现利税4.59亿元,利润2.98亿元。 (一) 自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先后有“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茂腔”、“诸城派古琴”、“潍坊核雕”等1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潍坊刺绣”、“东路大鼓”、“小章竹马”等35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丘花磕子”、“红丝砚制作技艺”等164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十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调查搜集民间文化线索15000余条,6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7人被评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53人被评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市已建成非遗展示厅和博物馆14个、规划建设市级传习所137所,基本形成了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为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力度,2006年,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中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保护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被省文化厅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工作中,我市注重学术研究与理论指导,先后编辑出版了《守望精神家园》《古风遗韵》《潍水流觞》三本潍坊市级非遗名录专辑;出版了《中国木版年画全集——杨家埠卷》《潍坊乡土瑰宝》《潍坊文化三百年》等150多部民间文化专著。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说:“扑灰年画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是世界独有的画种,近些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介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爱好这门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多,购买收藏的也非常多,扑灰年画又迎来了第二个美好的春天。” 2012年,我市组织开展了首批“潍坊民间艺术大师”评选活动。杨洛书、杨乃东、吕蓁立、范祚信、齐秀花、葛懋新、季传志、庞希文、陈增、王绪德、都传恭、聂希蔚、王忠善、韩福龄、张效东成为我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他们绝大多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专业涵盖了木版年画、扑灰年画、风筝、泥塑、剪纸、红木嵌银、雕刻等艺术门类。活动的举办,既充分展示了潍坊丰厚的民间资源和民间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间艺术工作者的热情,提振了他们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既是一次对潍坊民间艺术的深度挖掘和梳理,也是一次对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方向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对于促进民间艺术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推动这朵艺术奇葩绽放新的光彩效果显著、意义非凡。 (二) 2008年10月28日,潍坊风筝特色产业基地、杨家埠木版年画产业基地、临朐工艺雕塑特色产业基地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在全省公布的十个产业基地中占据三席。在贯彻落实国家、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工作原则及主要工作措施。 ——引导全市工艺美术行业开展研究、创新和抢救保护工作,组建了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 同时推动各县市区逐步建立工艺美术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工艺美术协会在行业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协会场所建立了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了老艺人返聘保护工作。 ——把加强工艺美术人才队伍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以国家、省、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为抓手,加大工艺美术人才培育力度,形成了一支专业优秀人才队伍。其中,有2人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4人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同时组织了3届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共评出60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对全市濒临灭绝、亟待保护的核雕、仿古青铜器、麻布绒绣、潍坊铜印、布玩具等工艺品种进行了挖掘、整理、抢救,采取了保护措施。协助企业筹建各类工艺品陈列馆,为全市各类工艺美术珍品、名品、精品展销和技艺展示搭建了平台。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民间工艺品陈列馆、临朐华艺雕塑的雕塑馆、盛壮红木嵌银厂的嵌银工艺品陈列馆均初具规模,已接待国内外游客十万余人。 (三) 潍坊民间手工艺品品种多样,多项技艺已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百花齐放。潍坊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曾繁华一片,家家户户以此为副业经营。但发展至今,快速生产的工业产品致使传统的手工艺品不再受消费者的青睐,其发展面临着多重困境。多位民间艺术大师谈到传统手工艺的现状均表示不太乐观。 潍坊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龙头蜈蚣风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韩福龄的龙头风筝,仅仅龙头骨架的扎制就需要200多根竹条,整体工艺考究,技术精湛。“现在的龙头风筝变得简易了,我用200根竹条才扎制一个龙头骨架,而市场上用几十根就完事,原本用竹条扎出的各种构架现在贴上一块纸板就成了,造型越做越简单,传统都丢失了。我现在很着急,照这样发展,以后就没人会做了。”韩福龄说,“从小我就喜欢风筝,对风筝有很深的感情。现在市区内能放风筝的地方不多,潍坊作为国际风筝都,应该多设定几个可以放飞风筝的的场地。” “我认为有的民间艺术可以产业化,但有的艺术不能产业化。现在风筝的发展有两条路线,一种是以创新为主体发展的传统手工风筝,一种是以企业为主体批量生产的商品风筝。但是要说到经济效益,那传统的风筝就不如商业风筝了。”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说,“就当前自己所做的专业来看,产业化发展形势一般。潍坊民间艺术产业化比较分散,没有真正做到管理监督到位,没有统一质量标准。” “民国时期是杨家埠最繁盛的时期,家家户户都印年画,各地办年货的客商都到杨家埠来。三条大街像赶集似的。”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说,“现在年轻人,不贴门神不贴灶王爷,不喜欢老套了,客商也减少了。”谈到困境时,杨洛书表示,当前最缺的是场地,希望能有几间房子,做个像样的展厅和实习的教室,方便来访者。 “一件仿古青铜器的制作难度非常大,技艺考究,然而很少有人识货。”仿古青铜器代表性传承人季传志说,“这个行业经济效益不好,工作条件又艰苦,很多传统手工艺人生活都成问题,都是因为喜欢才一直坚持着,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学的,要发展下去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 “虽然现在有些困难,我觉得前景还是很广阔的,越做越好。”潍坊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训谈到传统手工艺的前景满怀信心,“我们现在就是做的传统工艺,但是管理方式是现代化的,结合市场,一点一滴地把它做起来。目前我们主要是通过网络营销,一个月能卖20余万元,多数销往外地,国外也有订单。” “有的民间艺术可以产业化,有的就不一定合适。像风筝、布玩具一类的项目,市场需求量大,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可以产业化。但像现在的年画,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印刷品,破坏了年画艺术原有的艺术韵味,失去了艺术性和本真性,冲击了年画市场。所以像杨家埠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发展到一定规模,就难以继续扩大,不宜形成大规模产业化。此外,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市场比较分散、管理混乱,价格混乱、质量不一,缺乏统一的行规和经营规范,影响了年画的声誉。”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杨乃东认为,“目前,艺术发展需要靠两条线,一是需要艺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还是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调动积极性,推动产业发展。” “产业化不是打造产品,艺术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文化资源,以艺术的形态出现在各种产品中达到产业链的形式才是产业化。而这种产业链的操作必须建立在版权交易的基础上。”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科科长李国祥说,“以木板年画为列,比如生产女士钱包,将年画的艺术元素融入到钱包中,钱包生产商将版权费付给年画制作者,这样文化艺术就实现了产业化。”他认为,艺术品的产业化,除了艺术品本身外,更重要的是艺术品的产业链。李国祥最后表示:“艺术品的版权是有价值的,通过版权交易,可以让艺术品作为元素运用到其他产品中去,实现版权增值。政府的推动虽然必不可少,但传统艺人的思想也要更加开放,要加强版权保护,增加营销手段,打造艺术品全产业链,实现艺术品附加值最大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