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燃煤取暖减寿5年半”:误读不掩真问题
崇文尚武,为每个学生拓宽成功路
2013年07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燃煤取暖减寿5年半”:误读不掩真问题
美国研究报告引争议,专家表示研究存在局限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说,燃煤取暖导致中国北方近5亿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比南方人减少约5年半。这一研究成果随即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中国环保部有官员就此回应说,由于缺乏大量样本,该研究所得结论不可信。
  燃煤导致空气污染影响民众健康,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至于影响预期寿命几何,人们不禁要问,这种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另外,所谓减寿几年是否意味着人群集体损失几年的预期寿命呢?记者就此采访了美国相关领域的一些专家。
结论被误读
  很多人在看到这条新闻后都惊呼,身为北方人这不就活生生地损失了5年半的寿命吗?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清洁空气中心副主任朱怡芳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指出,这项研究的结论是针对整个中国北方人群而进行的大人群、大样本研究,而并非针对单个个体。类似“一个北方人比住在南方的其兄弟姐妹寿命短”这样的结论是得不出来的。
  朱怡芳介绍说,人均寿命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不会只受某一个因素的独立影响,而空气污染只是影响预期寿命的一个因素。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有显著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何量化评估这种影响是需从科学角度解决的问题。而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把其他所有因素全部剔除,只考虑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这一个因素影响下的减寿数值。
  事实上,根据《2010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在中国,导致民众减寿的原因中排在第一名的是饮食结构不合理,第二是高血压,第三是吸烟,第四是大气污染。
正好5年半?研究存在局限
  研究人员是通过分析中国北方90个城市1981年到2000年空气质量数据以及1991年到2000年的死亡数据后得出结论的。
  朱怡芳说,任何研究都有局限性。这项研究没有使用最新数据,因此会对空气污染导致寿命减少的具体数值造成影响。例如,如果取样数据有变化,可能得出的统计分析结果是寿命减少4.5年或者其他数字。
  但朱怡芳强调,不管具体的数字是几年,这项研究的整体结果是符合现有全球范围内空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结论的,“数据的局限性不太可能影响研究整体结论”。
  换句话说,人们不应过度解读“5年半”这个具体数字,而应关注空气污染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不少科研人员认为,这一研究之所以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主要由于这是首次使用源自中国的数据,以量化中国空气污染的健康成本。朱怡芳说,结果很震惊,但研究的确也存在一些局限。
纠结的不应是冬季取暖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研究报告提到,空气污染导致中国居民减寿的南北差异,主要是由于北方冬季燃煤供暖造成的。因此北方人纠结,冬季取暖原来还有这么大代价?!
  其实,冬季供暖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燃烧的是什么?中国北方多年来依赖燃煤取暖。如何尽快采用其他新型能源,并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是人们应该关心的问题。
  再进一步说,这项研究中提到的空气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难道都是由燃煤“贡献”的吗?
  研究中提到,中国北方地区(淮河、秦岭以北)的总悬浮颗粒物水平为184微克每立方米,比南方地区高约55%。朱怡芳对此解释说,这项研究中采用的污染物指标还是以前相对老旧的“总悬浮颗粒物”,即包括所有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如风吹起的灰尘等,并不完全体现为燃煤产生的颗粒物。
  朱怡芳说,目前对空气污染物的研究主要针对更微小的颗粒物,直径不超过2.5微米、可以渗透到肺部的细颗粒物PM2.5值更能反映燃烧、燃煤和汽车尾气等污染源对大气中污染物的“贡献”。PM2.5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可能要在未来才能显现出来,而如果采用PM2.5的相关数据可能研究结论会更有说服力。
  这篇名为《长期空气污染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基于中国淮河供暖分界线的证据》的论文,被解读为“烧煤供暖让北方人少活5年”,一时间成为热议话题。新华社记者就此专访了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陈玉宇。
真的“减寿”了吗?
  陈玉宇表示,论文所说的烧煤供暖导致北方人均预期寿命减少5年,是研究者在控制住其他变量后,单独就“空气污染”这一个负面因素的影响所做的研究。
  “毫无疑问的是,由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人们的预期寿命一直在增长,只是如果排除掉空气污染,原本可以增加得更多。”陈玉宇说。
  “因此,简单地说燃煤供暖导致寿命下降并不恰当,媒体和网络对论文存在片面解读。”陈玉宇解释说。
结论是否“靠谱”?
  针对部分医学和环境领域专家的质疑,陈玉宇表示,这项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环境污染的健康成本。所得结论是概率统计学上的一个推断,并不涉及医学和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陈玉宇说,科学研究的结论是开放的,他很期待其他学科同行的研究成果。他同时坦承,研究本身依靠的数据仍不理想,希望未来能有更加完备的数据。
  据了解,研究之所以选择毒性并不高的总悬浮颗粒物,是因为当时的监测只涵盖了相关数据。因此,相关结果不能直接套用来说明PM2.5等污染物的影响。
这篇论文到底有什么用?
  这一结论到底有什么价值?
  据介绍,关于污染治理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一直是各国研究热点。但之前的测算很多使用的是美国数据。然而,美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此项研究涵盖的时间是1981年到2000年,正值中国工业化加速推进期,所得成果和经验也将更加适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陈玉宇表示,希望这一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政府评估环境污染的健康成本,采取更强有力的立法和行政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补贴新技术开发和相关研究,以推动更为清洁的经济发展模式。
 北大教授: 所得结论 是概率统计学上的推断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