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阳春乳业 |
看“一只羊”如何造富老区 |
|
|
□本报记者 赵欣波文/图 7月4日,天空中淅沥沥地飘着小雨,为安丘市柘山镇的山区带来了丝丝凉意。由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人民网、央视网、凤凰网等十余家中央级媒体的记者组成的“中国梦·老区行”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了阳春乳业位于安丘市柘山镇的奶山羊养殖基地,探访沂蒙山革命老区里的财富故事,感受这片古老土地上升腾起的新希望。 “中国梦·老区行”活动由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老区经济开发基金管理委员会与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社共同举办,旨在通过对老区的走访,报道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成效,反映老区人民的生活现状,探寻追求真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老区精神,帮老区人民圆一个中国梦。“中国梦·老区行”中央媒体采访团之所以选择阳春乳业,就是看中了该企业为沂蒙山区带来的生机活力,为老百姓带来的经济效益,为老区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 汽车驶过蜿蜒的山路,只见十几排红顶黄墙的羊舍静卧于虎眉山的南麓,蒙蒙细雨中,更显静谧、悠远。极目远眺,连绵的群山下,雾海环绕,烟雨朦胧,绿意葱茏,仿佛置身于一幅写意山水画的美好意境之中。 进入基地大门,“饮水不忘思源、发展不忘奉献”、“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永怀感恩之心、回报老区人民”等标语随处可见,耳边传来的一阵阵“咩咩”的羊叫声,赋予了这里生机和活力。养殖基地平整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平房,绿树红花的点缀,奶羊雕塑的映衬,所有的一切都颠覆了记者们对山区、老区的刻板印象。 “让山区老百姓为我们代言” 在座谈会上,采访团各位记者与山东阳春羊奶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玉坤进行了深入交流。记者们对阳春乳业致力于在山区建立养殖基地,造福老区人民的做法充满了好奇,对老区的变化和阳春乳业的发展深感震撼,特别是董玉坤带领退伍军人、山区群众创业的传奇励志奋斗史,更是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并为之折服喟叹。 “阳春乳业是属于老区人民的企业,我愿意接受大家的提问,共同探讨企业服务老区发展的思路。”董玉坤说话铿锵有力、声如洪钟,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一个军人的风格。 一个企业、一种产品的代言人可以很好地发挥广告效益,提高知名度。有的企业老板为自己代言,有的请大腕明星代言,而董玉坤喊出了“让山区的老百姓为我们代言”的口号。这个口号不仅反映了阳春以人为本、踏实务实的经营理念,更反映了阳春扎根基层、回馈百姓的社会责任。 山区的老百姓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勤劳淳朴的优秀品质。60多年前,沂蒙红嫂的故事以乳汁开始,60多年后,退伍军人董玉坤与阳春乳业的故事,同样以乳汁继续。这与其说是一种巧合,不如说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董玉坤出身农家,长大后入伍当兵,1998年,部队提出了让全军喝上新鲜牛奶的口号,董玉坤想尽办法,克服了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转业后,他原本有了一个令人艳羡的“铁饭碗”。可是,对军队的眷恋和对老百姓的深情一直在他的心头萦绕。尤其当他开车来到沂蒙山区,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痛:这里除了老弱病残,就是留守儿童,贫瘠的土地逼走了青壮年们,山里人对未来的希望越来越孱弱。董玉坤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一个退伍军人,他血液里流淌着的那一股坚忍不拔、重情重义的基因涌动起来。他决心回报沂蒙老区、回报红嫂的后代,很快,他的脑海里萌生了发展羊奶产业的念头。 然而,跟红色革命一样,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阳春的故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中国的农民害怕风险,喜欢观望,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少,为了调动农民养羊,董玉坤挨家挨户去询问,逐门逐户地做思想工作。在向记者讲起老区养殖户生活的变化时,他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记忆中的两个小故事,这两个故事也让记者们对阳春乳业给老区带来的变化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2009年冬天,董玉坤来到临沂一个村庄的一户孙姓人家,一进屋他就吃了一惊。老孙一家三口只有一床被子,褥子居然是装着小麦秸秆的化肥袋子,至于取暖的炉子更是天方夜谭,冻得直发抖的董玉坤心急如焚。他给这户人家无偿送去了30只奶山羊,老孙只要割点玉米秸秆,把羊喂饱,产出的奶就能以一斤2.5元的价格卖给董玉坤。一年下来,老孙挣了4万多。“哪里见过这么多钱啊!”捧着钱的老孙感动得眼含泪花,坚定了养羊致富的步伐。老孙由贫变富,成了村里人的榜样。见他富裕了,村里人都跟着养起了奶山羊,贫瘠之地变成了孕育财富的宝地。另有一户通过养羊致富的人家,自己家母鸡产的鸡蛋舍不得吃,都是一个一个攒下来,等董玉坤去的时候硬塞给他。他们把对阳春的感激之情都融化在了这种朴素的行为里。老区人民的这种深情厚谊,也深深地感染了董玉坤,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步伐:继续把阳春乳业做大做强,造福更多的山区老百姓! 董玉坤在老区的创业故事,记者们听得很入迷。回到眼前的景象,记者们看到的是一座现代化、规模化的养殖基地,道路、羊舍、挤奶厅、办公室、餐厅一应俱全,谁能想象到,在两年前董玉坤刚刚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芜,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只有那一座一座的大山,一辈一辈的等待。就是在这片被遗忘的原野上,董玉坤和他的阳春乳业看到了希望:此地为沂蒙山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人文荟萃,且素有畜牧业养殖传统和基础,西邻沂水、临朐,南接诸城,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实为奶山羊养殖的福地。董玉坤选中了这一块风水宝地,2011年3月份开始动工建设奶山羊养殖基地,迅速把这里打造成了辐射带动能力遍及整个潍坊南部地区,甚至是整个沂蒙山区的奶山羊养殖基地。目前,柘山奶山羊养殖基地连接安丘、临朐、诸城、峡山等地的20多个奶山羊养殖合作社,辐射1000多个自然村,存栏奶山羊近10万只。 除了在养殖基地,从2008年开始,阳春乳业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奶山羊村+银行”的五位一体模式,在沂蒙山区以及周边地区发展奶山羊合作社57个,养殖户5300多户,存栏奶山羊超过36万只。近几年,在阳春乳业的强力带动和扶持下,潍坊乃至潍坊周边地区,特别是沂蒙山区,奶山羊养殖规模几何倍扩张,在安丘,在昌乐,在诸城,在临朐,在沂水……阳春乳业的奶源版图正在不断扩大,潍坊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奶山羊聚集洼地”。 养殖基地办公区竖立着一座羊羔跪乳的雕塑,吸引了记者们的眼光。驻足在雕塑前的记者们从中看到了阳春乳业的立企之本和发展理念。新华社高级记者杨咏表达了这样的感受:“我十分理解在老区找到一个适合长期坚持的项目,用产业托起老区人民的富强梦,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这次要把老区的成功经验带到全国,带给其他的老区,让其他没有走出贫穷,没有找出办法的老区,从中学到东西。”他觉得,阳春乳业不仅是一个项目,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融在了企业的管理里面的军魂。 “一只羊造富老区” 老区之所以贫穷,一是交通不方便,二是山岭薄地多,不利于种庄稼,而这样的条件恰恰成了阳春乳业的主战场。山区老百姓没钱,没文化,没技术,但是有资源,有劳动力。阳春把羊免费送进山区,在村里建设全自动挤奶厅,早上晚上去收奶,老百姓只要会喂羊、放羊,就能在家门口增收致富。“阳春把基地选在沂蒙山、胶东半岛,用吹集结号的方式把复员军人、毕业大学生聚在一块。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终结山区群众徘徊在温饱线以下的苦日子,二是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董玉坤对记者们说。 “董总能否给我们报报账,老百姓养羊收入情况到底怎样?”人民政协报记者杜军玲的提问道出了记者们最关心的问题,老百姓养羊究竟能创造怎样的经济效益?在家养羊真的比外出打工强吗? 面对记者的疑问,董玉坤实事求是地算起了“养羊账”:“现在一只羊保守说每天产5斤奶,我们的羊一年产奶200天,这就是1000斤奶,一斤奶2块5,光卖给阳春乳业一年就是2500块钱的收入。羊生下的羊羔我们回收,600块钱一只母羊,200块钱一只公羊,这又是800块钱。羊奶加羊羔一年收入3300块钱。刚开始养羊没有经验,把所有的成本2300块去掉,还剩1000块。懂行之后,成本就下来了,一只羊能剩下1300到1600块的纯收益。基本上一个家庭两口子养五、六十只左右,一年能赚七万块钱左右。年富力强的两口子能养100只,收入12万左右。羊还有一个特点,繁殖特别快,今年生了小母羊羔,12个月后,小羊羔又开始产奶了,羊的规模呈现几何倍增。” 这笔账算得特别细,也特别实,如此一笔老百姓稳赚不赔的买卖,让记者和老百姓一样心服口服。董玉坤说,奶山羊养殖业具有周期短、见效快、可复制的特点,便于大规模推广。一只羊一年纯利1500元,36万只羊如果都进入效益期,这就是5.4个亿的直接经济效益。记者们直呼,原来,当羊倌也可以这么赚钱。 养的羊越多,自然就越赚钱,那么刚开始养羊的新养殖户养多少只羊合适呢?董玉坤说,阳春乳业在17个县推广了一个50只羊左右的标准化养殖计划,普通的养殖户养50只是最佳的数量,基本上一年能赚五、六万块钱。他建议,山里的老百姓第一年最好养二三十只羊,算是做一个实验,收入足以维系他们不用出去打工,等有了养殖经验,第二年再增加到50只羊。 “我们喝羊奶更放心了” 在养殖基地,养殖户尹荔香笑盈盈地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董玉坤的“养羊账”。过去,她和许许多多老区的农民一样,要么在外打工,一年省吃俭用省下两三万,要么在家种花生,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2011年,董玉坤找到她,问她愿不愿意养羊,羊棚、水电都不要钱,只要出力养羊,一年赚得比打工还多。有这样的好事?开始她也半信半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养了60只羊,几个月下来,她就赚了1万多。今年,尝到甜头的她和丈夫一共养了400只羊,一年能有30万的纯收入,当然买羊的投入都是阳春乳业联系银行提供的贷款。“我儿子在外地上班,我们给他买了车。”尹荔香骄傲地说。“那你儿子现在是不是啃老啊?”有记者问。“是啊,可是我们有这个能力。”尹荔香的言语充满了自信。 整齐划一的羊舍里,奶山羊白色的羊毛柔顺光亮,它们或闲庭信步,或低头小憩,一幅悠闲自得的样子。它们下面是一块板,上面布满了边长1.5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羊的粪便可以从这些洞中漏下去。这里的每一只奶山羊的耳朵上都挂着一个牌子,每个牌子上都写着数字。基地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养殖基地的每一只羊都有‘身份证’,它的来源,它的产奶量,甚至它的脾性,都一一记录在案,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马上追溯到源头。”羊看着不肥,产奶量却很大,工作人员指着一只羊说:“这只羊起码有15斤奶。” 挤奶的时间一到,饲养员带着羊走向专门通道。这些羊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天定时定点,自己好像知道一样,非常自觉地排着队向挤奶厅走去。干净整洁的挤奶厅里,每只羊都有自己的位置,它们爬上挤奶台,乖乖地等着工作人员挤奶。挤奶员逐个擦洗奶山羊的乳头,再把挤奶器扣上,在真空泵的气压下,雪白的乳汁通过导管流进了透明的玻璃容器中,再直接进入储奶罐。 “羊奶从乳房里挤出来,到制成成品奶的整个过程,人都接触不到奶,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污染的产生。‘消费者是第一个见到羊奶的人’,这是我们正在致力打造的生产模式。”董玉坤告诉记者,“鲜奶很快就会到制冷罐,温度保持在2到4度,长途运送时也是冷藏,完全是冷链一体化。” “看了这样现代化的养殖,标准化的生产,我们对羊奶的质量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后喝羊奶更放心了。”新华社高级记者杨咏表示自己深受震撼,一是董玉坤不忘部队恩情,带领退伍军人创业的豪情壮举,曲折而豪迈,令人震撼。二是看到阳春乳业公司管理之规范、设备之先进,产品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使人放心。三是企业致富不忘恩,积极回报老区的做法,体现了羊羔跪乳之情,让人感动。 人民日报总编室经济新闻版总编杨义对这次阳春之行感到收获颇丰,他告诉我们:“在沂蒙老区建立奶山羊养殖基地,在附近村庄联合养殖散户进行统一管理,对老区群众来说确实是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对老区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非常符合‘中国梦·老区行’的主题。”杨义向我们感叹着,走进阳春,他们真正发掘到了反映老区变化的生动素材,阳春乳业的经验非常值得在全国老区推广。 董玉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阳春乳业与中国老区经济开发基金管委会签了协议,三年内投入5个亿,用于再发展。他们将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加大胎盘素提取、羊肉深加工、羊皮深加工等整个产业链延伸方面的投入,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带动羊奶产业发展,更多地造福老区人民,并力争2016年实现国内A股上市。 随行的中国老区经济开发基金管委会的人员也深有感触,前不久,他们第一次到阳春乳业考察,一路上一片荒芜,路的尽头却出现了一个现代化的养殖基地,似乎是一下子发现了“宝藏”。他们说,红色政权从这里开始建立,红色财富也要从这里开始积累。阳春乳业的最大贡献在于,一是复退役军人的安置率达到20%至30%,二是阳春的项目不需要多好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多少资金投入,只要有土地、饲料,就能带动农民致富,完全符合山区特点。中国老区经济开发基金管委会将与阳春乳业进行紧密合作,扶持阳春乳业进一步发展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带动产业链拓展,从根本上改变山区农民贫穷落后的面貌。老促会的人也坚定地相信:这是一个可以被复制的模式,完全可以用于中国多个贫困老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要想今年不缺钱,就到阳春来养羊。”采访结束时,一位记者幽默的感慨,引来了大家的一片笑声,这笑声,随着大家的视线传遍整个柘山奶山羊养殖基地;这笑声,带着更多人的希望和期盼,向更广阔的绿色原野传播开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