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带上小黄帽维持交通秩序,走进敬老院打扫卫生,义卖爱心捐助,环保宣传进社区……进入暑期来,一大批学生活跃在大街小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社会,锻炼提升自我。这是我市开展学生暑期实践活动、丰富综合素质成果带来的喜人气象。 近年来,我市全力开展教育系统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改变了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诚信品质,让文明的种子播撒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综合素质“德育为先” 综合素质评价是指对学业考试无法体现的各方面素质和学生初中三年的成长过程全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认定。各初中学校从学生初一入学开始,就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初中三年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成长的足迹,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特长。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将个人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同时包括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六个纬度。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坚持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分为日常评价、期末评价、学期评价和初中学段终结性评价暨毕业评价。评价以“日常评价”为基础,实行“日常评价”、“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日常评价”结合学校常规管理进行,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期末评价”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将“日常评价”、“期末评价”结果和学生本学期获得的标志性成果一并进行综合评价后,得出学生的“学期评价”结果;将学生6个“学期评价”结果分别按一定比例计算,得出学生的“毕业评价”结果。将6个“学期评价”结果累加计算“毕业评价”结果时,坚持学生发展的原则,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加大权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A、B、C、D四个等级,原则上A等级为毕业生数的30%,B等级为50%,D等级严格控制。 综合素质评价“挂钩”中考 今年,潍坊一中招收的71名推荐生中,有62人因综合素质突出被推荐。 综合素质评价“挂钩”中考的做法已实行了多年。按照规定,高中录取时,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级等值对待;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综合素质等级高的考生;对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考生可破格录取。 从今年起,在市区实行综合素质评价认定改革试点,对于办学行为规范、教书育人质量高且素质教育工作评价成绩较好的初中学校,奖励一定比例的A等指标。今年潍坊市区近一半初中学校获得综合素质评价A等奖励指标,57所初中学校中,有27所初中学校共获得综合素质A等奖励指标274个。 这极大调动了学生、家长、学校参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德育建设有了“抓手” 日前,潍坊新华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建成,学生、老师、学校只要轻点鼠标,就可填写学业成绩、标志性成果及日常评价结果,每学期结束,系统也会为每位同学自动生成一本《个人成长记录报告册》。学生在学校的品德表现,学业成绩,社会活动等情况一目了然。 在东明学校,助人为乐特别奉献者、见义勇为表现突出者、集体或个人竞赛项目获奖突出、给学校带来重大声誉影响者,“一票肯定”为优秀等级。 全学期无故迟到或早退10节及以上者或无故旷课8节及以上者;未经监护人或学校许可,擅自进入营业性网吧者等18项严规,实行“一票否决”,触犯一条即认定为不合格等级…… 德育建设往往认为是“空中楼阁”,好说不好做。但综合素质评价的细化量化,抓住了德育建设的“牛鼻子”,让德育工作有了抓手。 各初中学校都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作为新生的入校课程,让学生从初一入学时就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成为了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播撒社会文明的助推器。 记者刘名顺 通讯员杜晓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