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财富·内幕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广告

第03版
广告
 
标题导航
收藏,越学越易上当?
2013年07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收藏,越学越易上当?
  邓华先生笑着说,这款仿制的“鸡缸杯”就是他“交学费”的产物。
  三支笔筒学问不少。
  邓华先生的收藏室。



  ■本刊记者 骆雁峰  见习记者 吕秋丽
  打开电视,各个电视台的鉴宝收藏类节目比比皆是,看到一些文物动辄就是上万甚至数十万的估价,不少人为之羡慕,进而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咱的祖上咋就没留下点宝贝?”金钱的诱惑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但在收藏的深水里,能有多少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许多初入行的藏友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越学越容易上当呢?潍坊资深收藏家邓华先生的经历,或许会给藏友新手一个回答。
收藏,每天都有新惊喜
  邓华先生自1986年开始涉足收藏,是潍坊收藏界较早的一位。
  15日下午,记者来到邓华先生位于奎文区樱北社区的家。说明来意,邓华先生热情招待记者入坐,接着,从自己的书房里拿出一个盒子,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装了三个竹刻笔筒。他让记者给这三个笔筒估一下价,说了几个数,邓华先生只是笑而不答。
  为了让记者更好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邓老先生给我们讲解。他拿起其中的一件竹刻笔筒,记者看到上面是两个人刻的诗,一个是邓渭、另一个是周芝山。他们两人都是竹刻名家,曾有藏友拍卖过邓渭的竹刻笔筒,成交价是33.6万元。而邓老先生的竹刻笔筒是两位名家的刻字,价值也是很高的。另一件竹刻笔筒是小仓徐祥雕刻的,他是清末画家,这件笔筒上他刻的是一幅“高士倚松图”,在这个笔筒上,能清楚得看到高士轻松休闲倚在松树上,眺望远处的大山,脚下还有三只小鸡在找食,给人一种归隐田园,悠然自得之感。另一个小笔筒是“映川刻诗笔筒”,邓老先生还没查到它的相关资料,但以往的拍卖会上有他的作品,邓老先生估计,这应该是清代中期前竹刻家。
  邓华先生告诉记者,他这样的笔筒以前有好几个,后来都送人了。因为对这些没有太深研究,就一直扔在自己这些年来买的那一堆文物里,笔筒上面落满了灰,有的甚至长了青苔。这一段时间他开始研究笔筒,前几天,他把灰尘、青苔清理干净,又给竹刻笔筒打上油才发现了笔筒当中的奥妙。“收藏就是这样,入了道儿,你不上心,就永远发现不了文物的价值。”邓华先生告诉记者,收藏就是一个一直需要不断学习的行当,越学你就越喜欢,每天都有新惊喜。
迷局,为何越学越上当?
  收藏业内人士的眼力,都是“交学费”交出来的。邓华先生说完这句话,带记者到了他家的二楼。“这一个,这一个,还有那些,都是假的。”邓华先生指着一些古迹斑斑的佛像还有玉件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知识不到位,这些东西都算是“交学费”了。
  从邓老先生的口中得知,在这近三十年的收藏经历中,他曾去过北京专门跟着收藏专家学过收藏知识、买过不少收藏方面的书籍。“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考古的学者,他们的课我听过不少,笔记做了一大摞,可是到头来一点用也没有。”邓华说,收藏如果想从理论到理论,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因为你在学习理论的时候,文物造假者也是根据理论甚至文物的真件伪制,这就可能出现你学习的理论越到位,上当的可能性就越大。
  邓华告诉记者,光买古玩,花费的钱就不计其数。他精略估算了一下,买到的假货,就花费了五六十万元。虽然花了这么多的钱买了不少假货,但是邓老先生依然乐观,仍旧爱好收藏,他还笑称,这是在“交学费”。邓老先生说:“没有前面的‘交学费’,就没法积累经验,更没有如今的成果。”
  “我下过海,做过生意,有了钱,就买古玩,现在也是,只要一有余钱,就去买。”邓老先生说,“现在不比以前了,以前的古玩大部分是真的,现在很难淘到真宝贝了,淘到真宝贝的几率还不到百分之一。”在80年代,人们是受金钱的限制,收藏古玩的人还不多,还能够比较轻松地购买到真宝贝,但到了90年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口袋鼓了,不少人看到古玩市场有赚头,就把收藏古玩当作是一种投资,收藏古玩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商贩看到有利可图,就四处收集古玩,从而也使得古玩的价格越来越高,即使是这样,收藏的人还是趋之若鹜,才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出高价,买回来的确是赝品。
淡定,别老想一夜暴富
  邓老先生是潍坊早期的收藏家,他早早的接触了收藏的行业,当问到,为什么会选择搞收藏呢?收藏的风险随着时间的增长是越来越大,尤其是赝品充斥着市场的现在。邓老先生告诉记者:“因为我爱好收藏,我喜欢古玩。”
  邓老先生如此热爱收藏,跟他生长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祖辈都是文化家庭,做教育的。从小,家里的东西就有不少是古玩,像太师椅、紫檀木镯子、八仙桌等等,从小接触,也就慢慢喜欢上了古玩。“过年的时候,我母亲做了两条大鱼,让我去橱子里拿两个大盘盛鱼,因为我个子矮,够不到上面的盘子,就从橱底下拖出两个大盘子,就给母亲搬过去了,母亲看了不让用,说这是龙泉窑,于是让我放回去了。”邓老先生说,“龙泉窑是中国名窑,现在一个盘子也要几百万了。”
  当时这对龙泉窑盘子就是被邓老先生的母亲收藏的,因为家里没有很么地方放置,就被邓老先生的母亲放到了橱子的下面。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所以邓老先生对古玩很认知,很亲切,自然而然就收藏古玩。“古玩有文化品位,有一种文化内涵,有一种幸福感。”邓老先生说。
  如今,不少人收藏古玩,不再单单是因为爱好,不少人收藏古玩的目的就是把它当成升值、一夜暴富的工具。因为如果能买到一件真的并且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古玩,那么再以高价转手卖给其他人,确实能从中获利不少。就是因为金钱的巨大诱惑,不少人走进了收藏的深水中,越陷越深。对于这种现象,邓老先生表示,搞收藏就不要想着一夜暴富,那是不可能的,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没有准备的人别去收藏,特别是一些没有眼力的,纯粹想碰运气的,连收藏也别收藏,否则,吃亏的还是自己。

相关链接
鉴定机构乱象
  现实中,文物鉴定难以在商业化和文物保护之间平衡,在巨大利益纠葛之下,假文物被鉴定为真、真文物被鉴定为假的荒诞实例屡有发生,且利益勾兑层出不穷。
  此外,近年来民间收藏热潮使得对于文物艺术品鉴定的需求暴涨,随之而来的鉴定骗局和乱象层出不穷。2011年3月,《北京商报》记者探访北京琉璃厂附近文物市场,报道称,北京琉璃厂东西两条街上,存在众多贴有“文物鉴定”字样的商铺,“只要肯出钱,即便你拿来的东西是新货,也有人能够把它包装出历史背景,即便你拿来的是块石头,也有人能‘指鹿为马’。事实上,这种明码标价的艺术品鉴定证书,在任何场合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出于各种目的,仍有人愿意出钱做鉴定。这个市场非常火爆,而且水太深。”
  2012年5月,《天下收藏》节目组将王刚6年里砸掉的315件民间持宝人带来的、被节目组专家团鉴定为赝品的“宝贝”碎片拼贴,与首都博物馆馆藏真品对比展出。展览到8月,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先后带30个专家和收藏者,看了5次展览,得出的结论是:王刚砸掉的90%是真品,其中30%是珍品。
  2011年3月15日,央视3 15晚会曝光一起关于文物鉴定的黑幕,央视记者拿着从古玩市场花300元买下的一幅齐白石画作,来到北京金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鉴定师颜仲省断定这幅画是赝品,但在收下了1000元鉴定费后,还是开了写着“齐白石本人画”的证书。随后,记者花200元买的小瓶,在北京聚宝斋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师刘育新过目后,摇身一变又成了价值20多万元的光绪仿品。被央视曝光的“给钱就出证书”的公司包括:北京金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聚宝斋文物鉴定中心、鸿骞文物鉴定品收藏中心、北京古雅阁文物鉴定中心。 ■据《瞭望东方周刊》
交易额数百亿元
  这为近年来文物和艺术品拍卖市场乱象又添一新例。“20年时间,从零到现在的几百亿,市场发展迅猛势必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人才问题,对这个行业特性的认知问题等,都存在着缺陷。”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北京华辰拍卖董事长兼总经理甘学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2012年3月16日发布的《2011年国际艺术市场:艺术品交易25年之观察》报告披露,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和古董市场,结束了美国数十年来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据《201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2011年度,全国共举办779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成交额达553.53亿元。
     ■据《瞭望东方周刊》

文物造假“地图”
  2012年3月,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
  陶瓷造假重灾区以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县神镇、宝丰县)、浙江龙泉地区、广东潮州等地为重;青铜器造假重灾区则是以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为代表的制假村;玉器造假重灾区: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安徽(蚌埠),这些地区主要是汉代玉器造假地,辽宁是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的聚集地;书画造假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为最广,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书画多是由地方流入,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则多为当地书画家,作品被造假严重。 ■据《瞭望东方周刊》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