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林峰 赵欣波 通讯员 董 军 刘 啸 |
|
|
□本报记者 马林峰 赵欣波 通讯员 董 军 刘 啸 “我随时随地就能打开‘齐鲁先锋’上党课,在手掌上就能查看各类农业信息,‘党教助手’太方便了。”6月10日,昌邑市围子街道刘家巷村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文淑磊正在用他的智能手机向记者展示“党教助手”远程教育手机软件。 从2003年到2013年,潍坊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小到大,经过十年的发展,建成了一套市、县、镇、村上下畅通、横向互联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培育了一支作风过硬、务实创新的远程教育骨干队伍,打造了一个与时俱进、规范实用的农村党员教育主阵地。 远程教育工作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党员群众形象地把远程教育称为惠民政策的“直通车”、提高素质的“助推器”、发家致富的“好帮手”、文化活动的“新乐园”。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不断深化基层服务型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 “刘文军,你把黄瓜叶片翻过来我看看,这是黄瓜叶霉病,我告诉你怎么治疗,你要记下来……”6月11日,在寿光市农业局依托远程教育视频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建立的“视频医院”,高级农艺师朱振华通过视频,“面对面”给在远程教育站点咨询的菜农刘文军讲解蔬菜疾病。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党中央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潍坊市委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根据试点工作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做好组织实施。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行”的要求,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建设了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将其打造成为党在基层的重要阵地。 ——建成了一批集中学习站点。2003年建点伊始,市委就明确要求把这项功在当前、利及长远、造福广大农民群众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市县两级都成立了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建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投入建设资金累计1.5亿元,建成远程教育集中学习站点6231个。“从最初的电视机、录像机,到卫星宽带接收,再到互联网,党员教育的载体始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灵活。”作为一名有着20年工作经历的党员教育工作者,诸城市远程教育中心主任时霞见证了党员教育载体的发展变化。 ——建立了站点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我市坚持把规范运行作为远程教育站点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健全完善市、县、镇、村四级远程教育规章制度,对全市站点进行分类定级,探索实施了符合实际、科学规范的管理办法。市委远程教育中心对各终端站点提出了“组织收看率高、设备利用率高、知识应用率高,播放场所规范、设备存放规范、管理制度规范”的“三高三规范”要求,制定了规范化站点创建标准。高新区实行站点“星级化”管理,安丘市实施远程教育站点积分制,潍城区推行远程教育“季度评查”制度,促进了站点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远程教育管理队伍。坚持择优选拔、强化培训、重点培养的原则,不断提升站点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目前全市配备站点管理员6590名,十年来已累计从站点管理员中选拔村“两委”干部2178名,其中担任村支部书记的468名。“做远教工作要比别人多花心思、多流汗水,虽少了点休息,却多了份收获。”寿光市纪台镇后曹村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张恒华谈到自己的感受。 ——拓展了站点服务功能。按照“跟着组织走,依托场所建”的要求,全市已建立企业站点486个,机关事业单位站点459个,学校站点157个,新社会组织站点290个。昌乐县在全县150个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远程教育站点,青州市选择部分党员带头户、科技示范户建立“农家远教户”410多个,坊子区开展了“远程教育进校园、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同时,整合站点资源,优化提升功能,不断提高远程教育网络综合效益。市委远程教育中心与市妇联编辑制作了12集《农村父母课堂》亲子共成长系列专题片,在山东党员教育平台播出后,全省妇联组织农村父母在远程教育站点集中学习收看;与市计生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快推进人口计生信息网络“村村通”工程的意见》,提高了站点综合利用率。 拓宽渠道,打造精品 ——创建立体课件资源系统,丰富党员教育内容 “洼里村三面环山,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不正适合搞草莓大棚种植吗?”2011年7月,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村党支部书记兼站点管理员刘向东看完《数九寒天草莓红》课件后,受到启发,带领村民建起了草莓大棚,并以此为契机搞起了有机农业,村庄一举从落后村变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内容是关键。网络建起来了,如何开发制作好教学课件节目,使党员干部爱看,对基层群众有用,是一个重要课题。 我市通过围绕基层需求制播教学课件节目,不断增强远程教育节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习培训内容更贴近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实际需要。 十年来,我市紧扣党委中心工作和组织工作大局,健全完善“系列化开发、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协作”的课件资源开发建设机制,实现了课件资源建设由市委远程教育中心“唱独角戏”到市直有关部门“大合唱”,先后开发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通俗性强的精品课件。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制片队伍达93人,购买远程教育摄录编制片设备92台(套),投入资金1152万元。 为了让党员群众第一时间听到中央声音、学习中央精神,及时播发中央领导重要讲话,制播宣传中央精神和重大工作部署及深入解读政策法规的节目,我市先后刻录20多万套教学辅导课件光盘,制作各类专题片、汇报片12部。策划了《学习十八大我们在行动》、《科学发展创先争优》等系列节目,拍摄制作了《代表风采——王乐义》、《十八大代表访谈录》等课件,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 为了推动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活动的开展,我市拍摄制作了反映援川干部重大典型崔学选的专题片《大爱无疆》、优秀农民工代表王钦峰的专题片《金牌农民工》、新时期县委书记榜样王伯祥的专题片《大地为鉴》等20多部先进典型人物专题片,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央远程教育频道、省远程教育中心课件资源库播发和采用。 为了满足党员群众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我市精心策划制作了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体现农村特点的教学课件。会同市委党校策划了20集大型系列课件《“三农”政策大讲堂》,被列为全国、全省远程教育重点开发教材。拍摄制作的《生态养猪技术》等专题片在首届中国农业电视节目评估年会中荣获一等奖。策划了《齐鲁花艺制作技术》系列片,使30多名农村党员开鲜花店走上致富路。 围绕中心工作,紧跟形势任务需要,我市组织制播了一批政论片、工作经验片,如《潍坊市:开启发展新征程》、《真情援建》9集系列课件、《鸢都大市场》等,有力地服务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推进落实。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我市开发制作了一大批典型经验做法专题片和汇报片,如《第一书记》、《强村富民小康路》、《支书讲坛》等。为搞好课件开发制作,市委远程教育中心先后投入资金65万多元,举办各类课件制作培训班15期,培训课件制作人员270多人次,打造了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课件制作队伍。 十年来,我市共制作典型人物专题片、实用技术片、党建工作创新片等各类专题片2300多部,时长570小时,被中央远程教育频道和山东省远程教育中心课件资源库采用课件2100多部,时长530小时,采用课件数量和时长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一位;430多部课件在组织系统以及广播电视系统组织的评比中获奖,其中一等奖61部。 学出效果,用出效益 ——让党员受教育,使群众得实惠 “代森锰锌是常用的一种保护剂,但是茄子对它比较敏感,用药量一大,就容易出现药害……”潍坊市农科院专家林秀花在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进行现场讲解,这是“远教富民专家进村”活动的一个缩影。庵上湖村是省、市、县三级远程教育示范站点,该村依托远程教育,探索建立了“远教+党支部+合作社”学用模式,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 “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站点和不同个人的学习需求,我市以“学出效果,用出效益”为目标,坚持以用为本、学以致用,加强学习组织,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推进学用成果转化。 ——集中组织学。每个站点每月至少组织1次集中学习,每名党员干部全年学习时间80小时以上。诸城市密州街道十里社区2006年成为诸城市第一个远程教育规范化站点,聘任副主任、十里社区党委书记孙万红说:“我们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真正让党员受到了教育,社区开阔了思维。” ——个性分类学。按照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行业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实行分类施教、按需施教。寒亭区建立远程教育“学用中心户”制度,把远程教育学习站点从村委办公室延伸到中心户,使远程教育中心户成为党员群众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学理论、学技术的“私家课堂”。奎文区根据辖区流动党员情况,划分成学习网格,组织区域化学习模式。诸城市建立“龙城先锋”网站,对社区干部实行“学分制”管理。 ——现场实践学。坚持“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探索实施“远教+基地”、“远教+合作社”、“远教+协会”等学用模式,组织开展了“远教富民专家进村”等活动,促进学用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远程教育学用基地278个,在22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和127个农村专业协会建立了远程教育站点,组织各类远程教育专家举办培训1.6万多场次,累计培训农村党员群众308万人次,解决党员群众生产生活难题12万多个。峡山区在农业特色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建设远程教育站点,组织技能培训,实施网上销售,有力助推了全区有机农业发展。 ——示范带动学。全市开展了“远教富民千村示范万户引领工程”,重点培植了1000个远程教育科技示范村和10000个党员科技带头户,辐射带动30多万名党员群众参与远程教育科技培训。昌邑市奎聚街道郝家城后社区“两委”成员郝美丽2003年成为第一批管理员,她利用远程教育为一名养鸭户指导技术,使其成为昌邑市最大的养鸭专业户。青州市示范村弥河镇大关营村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培训村民种植火银瓜,每户瓜农年均收入8万元。 创新理念,优化升级 ——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党员教育新模式 “原来养奶牛是这么回事啊,我肯定也能行。”在临朐县辛寨镇西圈村,村民们打开临朐县远程教育频道,《沂山先锋》栏目正在播放临朐县奶牛协会会长秦贞福的先进事迹。 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我市大力推进远程教育上电视、上手机、上互联网,升级教学手段,扩大教育覆盖,提高党员教育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已设立远程教育频道6个,开办远程教育电视栏目70个,播出各类专题节目4822期、新闻4402条。 市委远程教育中心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先后在潍坊电视台开办了“先锋园地”、“党员风采”等系列远程教育专题节目。高密市与广电部门合作,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远程教育频道,开办了“科技致富大篷车”等乡土气息浓厚的节目,频道收视率位居前列。这些频道和栏目,注重用身边人和事教育身边人,节目充满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艺术性。 为创新党员学习服务载体,使党员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市、县两级普遍开通了党建手机报,定期向党员发送党建动态、党建知识、党员先锋、农业科普等内容。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已发送党建手机信息912期,累计2054万条。为此还建立分类细化、实用性强的党员手机信息数据库,根据党员所在地域、职业、职务、身份等进行详细分类,能够按照各类党员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发送党建信息。 以学习共产党员网、“齐鲁先锋”网节目为主渠道的在线学习模式,增强了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市委远程教育中心探索研发集教育、管理、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党员教育平台,实现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网上互动、网上考评,该平台目前正在进行试点。寿光市被确定为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农村商务服务信息试点市后,创建了农产品信息发布、科技信息110、蔬菜指数发布、农产品质量监测四个平台。寒亭区借助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创建了党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信息网站。临朐县建立网上党支部——“临朐e支部”,实现了远程教育辅导网上直播、党员在线学习和交流。 肩负重托,承载使命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新活力 “远程教育是‘党的方针政策的直通车’,是‘办在家门口的免费党校’。”诸城市龙都街道见屯社区党委书记魏玉元深有感触地说。 利用直达基层的远程教育网络,通过集中收看会议直播、制播辅导课件、组织巡回宣讲、开展竞赛活动等方式,迅速把党的重要会议精神、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及各种信息送到广大基层党员群众中间。 远程教育站点的建设和运行,为基层党组织组织活动、加强党员管理、开展党员教育提供了载体和平台。“过去支部召开会议、开展活动很难凑齐人,现在党员早早就来到村办公室,先看上一段片子,我再说说上级的要求,大伙就照着办了,工作比原来好做了。”一些基层干部这样反映。 “送金送银不如送信息、送技术,远程教育真是个好东西,为俺增收致富送来了‘金钥匙’。”许多群众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远程教育“空中课堂”,基层党员群众学习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致富本领,远程教育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高密市姜庄镇翻身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新通过组织村民来远程教育站点学习土地流转、村庄经营等方面的节目,流转出了360多亩土地,先后引进纺织、机械、化工等企业23家,让村民们实现了发家致富。 发挥远程教育网络的阵地作用,扩大了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和覆盖,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奎文区东关街道苇湾社区在远程教育播放室开设了下午4点半学校,免费为社区孩子提供放学后学习的场所,实现了过去“专机专用”到“一室多能”的转变,提高了远程教育设施的利用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年来,我市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多样化和党员结构、分布的复杂性,使党员教育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远程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面对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及基层党员群众的期盼,我市各级党组织将以更开阔的思路、更务实的精神,推动远程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