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古代冰箱“冰签”和大清乾隆御制掐丝珐琅冰箱。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侈豪华的“电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
|

|
|
凉屋 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起来。这个方法比“人工风扇”和“叶轮拨风”效果好得多,不论从科技角度看,还是从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种进步。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不乏科学道理。 冷饮 扇子也罢,“凉屋”也好,身上凉快了,嘴巴却享受不到。都说“民以食为天”,大夏天的,要是不吃点喝点冰凉之物哄哄嘴巴,怎么会舒服。所以,冷饮也早早出现了。 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西周时期,“凌人”更上升为朝廷中的一个职位,从职者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这足以说明当时冷饮之珍贵。春秋末期,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古代甚至还有“冰厨”——《吴越春秋》中就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食宿于冰厨,在当时,它堪称空调房间,可想而知耗用人力和冰量一定相当大。唐代开始出现“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有“冰商”卖冰只认钱不认人,高估了人们的“渴望”,反而弄巧成拙。 到了宋代,冷饮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幸福地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三百年后,被法国人出高价买走,此后不知怎么的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们大赚其钱时,有没有想到要谢谢一下中国的忽必烈。 瓷枕 除了上述方法,古人还有别的度夏高招。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恐怕就是古人对瓷枕的热情讴歌。古代的夏天同样有蚊虫,躲避蚊虫同样是度夏的一件要事。但那时蚊香并不普及,更没有电蚊香片什么的。所以,古人在夏天一般都要躲在蚊帐里睡觉。睡久了,就睡出了花样和情调。人们会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对今天的失眠症患者,用这一招催眠估计会有效。巧手的妇女还会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有人还别出心裁挂上香囊,让香囊中的药材帮忙驱赶蚊虫,堪称不用燃烧的环保蚊香。 晨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