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峰言疯语:
外国人将鲜奶先变奶粉,中国人进口来再将奶粉冲成到牛奶。你说国人这是折腾啥呢?这表面看起来有点做无用功的徒劳,但是一算经济账,一切便都有了。商人一向都是怎么省钱怎么来。 液态奶,“冲”掉了信任 ■骆雁峰 不知道温博士有没有喝牛奶的习惯。自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老骆在牛奶上花的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老骆觉得,做奶的人心坏了,做出的奶肯定好不了。而良心的修复,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老骆不骂蒙牛也不骂伊利,但是同样,老骆不买蒙牛,也不买伊利,实在非喝不可,喝袋潍坊的紫鸢,算是表示一下吧。 对于牛奶,总觉得越鲜越好。老骆小区门口,常常有个老头儿赶着几头羊过来,旁边的人拿来瓶,老头儿接过瓶,之后瓶嘴儿对奶头儿,一捋一挤,动作娴熟。老头双手皱纹重重,山羊奶流汩汩而出,瓶满了,钱付了,顾客满意而归。也是,鲜奶,亲眼看着挤出来,才更让人信服。 羊可以用三轮车拉来,但大奶牛拉过来,不易。所以,很多喝牛奶的人,是看不见挤奶过程的。看不见的角落,就有加工的可能。于是,一位姓魏的专家跳出来抛出一个观点,证据确凿地称我国市面上多达六成的液态奶是用进口的奶粉冲兑出来的。 外国人将鲜奶先变奶粉,中国人进口来再将奶粉冲成牛奶。你说国人这是折腾啥呢?这表面看起来有点做无用功的徒劳,但是一算经济账,一切便都有了。商人一向都是怎么省钱怎么来。这样的例子,不需要多举,因为一举,在本子上写,老嫌本子太薄,用电脑表述,总觉得硬盘太小。的确,这样的例子多得让人心疼,让人说不尽,写不完。 那位魏专家来头不小,他是西部乳业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畜牧系教研室主任魏荣禄。说来名头不小,他在讲话当中旁征博引,说得不由人不信。但接着,就有另一个专家跳出来投反对票,他是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名头也不小。宋亮说,国内液态奶冲兑率不超过1%。这俩专家这是耍猴儿哇,都是专家,数据差出数十倍,让我等到底信谁? 事关百姓安全,必须有个说法。国家相关部门这时候出来了,不对冲兑率发表观点,而是直接称,液态奶不允许冲兑。这个法规,那个条文,摆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但明眼人一看,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像极了两个小学生斗嘴,谁也不饶谁,老师来了不问青红皂白,一跺脚痛喝一声:都别吵了! 喝了牛奶,应该能够变得很牛的。营养学家给我们讲,运动学家给我们讲,都是这样的观点。做娘就是做良心,做好了,大家都喜爱,都会喊是我的是我的;可是做不好,消费者会用脚投票骂一声,他奶奶的!
温柔一叨: 牛奶公司又不是国家机密,去认真查查不就明白了吗?老是一群外围的人在起哄吵吵,能理出个毛线?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胡说,把眼巴巴等奶喝的人吓得够呛,好好的应该从牛乳房里挤出的牛奶,生生弄得跟惊悚片似的。 一杯奶,“兑”进了猫腻 ■温明春 连篇累牍都是牛奶的负面报道,看来老骆是真和牛奶较上劲了。 目前中国的奶业已经是病入膏肓,一是伤天害理,二是伤风败俗。从三年前添加三聚氰胺开始,伤天;现在液体奶用奶粉勾兑,害理;富贵人家牛奶沐浴,伤风;而人奶替代牛奶居然摆上成人保健的餐桌了,败俗。 其实最应该较劲的是监管部门,到底是60%还是10%?牛奶公司又不是国家机密,去认真查查不就明白了吗?老是一群外围的人在起哄吵吵,能理出个毛线?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胡说,把眼巴巴等奶喝的人吓得够呛,好好的应该从牛乳房里挤出的牛奶,生生弄得跟惊悚片似的。 忽然心里一动,上网查了查奶粉冲兑液态奶的鉴别方法,然后打开一盒常喝的XX奶,倒在碗里半小时,没有奶皮。我知道,我也中招了。 60%以上也好,10%也罢,这个估计数据已经给我们心里投下了实实在在的阴影。如果说三聚氰胺是重创中国乳企的开始,“奶粉冲兑”将使好不容易回暖的乳粉质量和信心指数雪上加霜。 一杯牛奶所涉及的监管部门食品、卫生、环保、质监、工商、农业等多达10余个, 10多个部门还管不好一杯奶这样的尴尬局面是怎么造成的?监管部门失职渎职,才使得进口奶粉冲兑国内液态奶大行其道,监管“兑水”,“水货”奶泛滥成灾。 人们对牛奶问题特别关注,一定程度上是对幼小关爱的延伸。在人群的保护次序中,婴幼儿应该是排第一位的。所有食品都不能出问题,但在牛奶上更不能出问题。牛奶问题的燃点很低,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爆舆论,上升为公共事件。同样是食品安全,发生在婴幼儿食品身上和其他食品身上,引起的物理伤害和情感刺激是完全不同的,这坑的不止是爹,而是祖国的未来。 对于一般商品,或许只能指望市场惩罚,但对于婴幼儿商品特别是牛奶,应该明确法律惩罚。一旦查明商家问题,就应该严肃处理,对于重大事件责任人,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监管长期跑在媒体后面,不是一种好现象。监管只处罚别人自己不受处罚,更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一人一杯奶,强壮十亿人”的三鹿笑话之后,中国牛奶的笑话完全可以编一个笑话集了。事关民生,事关民心,事关孩子,事关中国在全世界的声誉,您说,这笑话还能让人笑得起来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