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转型 ◆推进生态修复 ◆完善体制机制 |
昌乐巧破环保难题实现绿色发展 |
|
|
本报讯 (记者张传亮 通讯员丛清洁 刘子云)生态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抓手、地区竞争的重要砝码。近年来,昌乐县不断加快产业转型、推进生态修复、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环保工作的“昌乐样板”,以一题多解实现“生态昌乐”绿色发展。 工业企业重新“洗牌”。提升环境质量,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企业是主体。该县把保护环境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手段,树立了“宁可牺牲发展速度,减少财政收入,也要坚定不移推进环保治理”的发展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县域内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淘汰、关停、整治传统高耗能产业。今年该县组织开展了3次环保集中整治行动,取缔116家“五小”企业,清退37个“三高一资”项目,关停5家小岩棉企业、34家塑料造粒企业,对带印染工艺的41家企业及142家畜禽养殖场限期治理。加快装备制造、黄金加工交易两个千亿级产业和一个5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全力推进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了潍焦集团、元利科技等一大批企业,围绕日科扩产、中慧核心料等骨干企业的科研项目攻关,不断引导企业创新驱动,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之路。 生态修复长抓不懈。昌乐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34.8%,有寿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然狩猎场、仙月湖等自然风景旅游景区十几处,有西湖公园等国家4A、3A级景区5处,从城市到乡村,形成了“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绿掩乡村”的魅力画卷。去年以来,该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争创省级生态县的目标,全县307个行政村(农村社区)获得“市级生态村”命名。营丘、乔官、红河、鄌郚4个镇全部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其中乔官、鄌郚两镇获得了“国家生态镇”称号。加大对汶河、丹河、白浪河、红河、桂河五条河流的治理,坚决打击偷排、偷放或超标排污行为。目前,丹河、桂河、红河三条河流已稳定达到了恢复鱼类生长的目标要求。加快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总投资1.5亿余元建设城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总投资2600万元实施实康水业有限公司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投资2500万元对城东污水处理厂提升。对县域内难以开发利用为耕地或建设用地的废弃矿区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再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到2015年,能补充林地124.92公顷。 体制机制日臻完善。该县成立了县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建设工作。今年,该县先后3次召开全县环境保护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县环保工作。6月28日,举办“环境安全与环境应急管理”专题报告会,邀请环保专家会诊把脉全县企业绿色发展。制定印发了《“三河”综合整治工程配档表》、《昌乐县畜禽养殖整改配档表》、《潍坊市“十大环保工程双百重点项目”计划分解表》等文件,明确了企业主体、镇(街、区)属地管理和部门监管“三个责任”。县政府与各镇(街、区)有关部门签订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环保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