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民居住社区化、农村生活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归宿,也符合城镇化的内在规律。坚持统筹城乡、产城融合,突出产业发展,以城带乡,才能不断带动农村群众就业和增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产城融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城市最早起源于农业,兴起于一些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大河两岸,商贸和交通运输业充当了很好的催化剂;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遍地开花。当前一些地方的农村恰恰面临缺乏优势产业支撑以致群众贫困,被迫外出务工从而加速农业落后、村庄衰败的恶性循环。毫无疑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新型富民产业的任务迫在眉睫。 产城融合是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民发家致富离不开一个长远的产业发展之路和若干扩大就业、丰产增收的产业项目。华西村的成功一再启示我们,农村不能仅有农业一种单一产业,农民不能仅仅靠天吃饭、土里“淘金”,靠汗水更要靠智慧,掌握新理念、新技术,与时俱进,大力发展多元新型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水平,才会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倘若如此,和谐社会就不远了。 产城融合,靠“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具体来说,无论“促”与“带”,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当让产业打先锋。帮扶群众出实效的关键是以生产提高带动生活改善,用引进产业项目“说话”,强化村庄经济自我“造血”的功能和力度。让科技农业项目利用农村资源,发挥群众基础,明晰发展思路。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农业之路,才能实现农业科技化、居住社区化、发展城镇化。让现代工业和服务业项目留下并吸引劳动力和人才,壮大村庄建设力量。特别要调整产业结构,引入工副业项目,特别是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制造、农家乐旅游项目等,既可让群众在本乡就业生活、发家致富,又可以解决留守老人儿童等难题,从而在健康的轨道上缓解三农问题的压力,实现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 刘文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