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当今世界的食品安全困境,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特征的监管体系——有力度、有规模、常态化、机制化。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炸响一记“惊雷”。该集团自认从其一家工厂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消息发布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迅速公布了可能受此事影响的4家中国境内进口商。目前,有关部门正开展检测、封存工作,相关企业也在对问题产品采取追查、召回等措施。 尽管恒天然集团迅速展开危机公关,重申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但是此事对该公司乃至整个新西兰乳品行业的冲击显而易见。正如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所指出,“即便中方没出台全面禁令,新西兰乳制品在中国的形象也面临风险”。 食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健康和安全。经济全球化时代,超长链条的生产、运输、交易环节,必然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取更高、更严格的标准,必然要求相关部门实施更专业、更常态的卫生监管。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消费者有权表现“零容忍”,企业和监管部门理当做到“零放任”。 应当警钟长鸣。食品安全问题上,切不可迷信,更不能失去理性。部分中国消费者把“绝对安全”的期望寄托在洋品牌身上。然而,一再发生的安全事件却表明,知名洋品牌也未必总是信得过。早在2000年,日本雪印乳业公司就发生过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食物中毒案,受感染人数过万。美赞臣、多美滋、惠氏等多国大牌乳制品厂商也都曾出现质量问题。 恒天然一案再次说明,中国相关监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对国外乳企巨头进口环节的监管。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必须一视同仁、严格检测,这个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的事情,必得施以专业的方法来操作。乳制品行业关键环节多,原料生产与后续的加工环节很多时候跨国界进行。此次恒天然集团检出的含有肉毒杆菌的浓缩乳清蛋白,就作为原材料被用于婴儿奶粉、儿童成长奶粉和运动饮料等诸多领域。由此足见,食品生产行业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没有“松口气”的资本。破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食品安全困境,仅靠末端治理远远不够。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特征的监管体系——有力度、有规模、常态化、机制化,这是当今世界的迫切需要。 食品安全领域并不存在旁观者。一国一地的食品安全出了漏洞,自然而然会引发各国消费者和监管者的警惕。面对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无论中外,各方都需要引以为戒。重要的是,每一个沉痛教训发生之后,都能让人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改进接踵而至,进而重塑消费者信心。市场信心,既是企业生存之基,也是产业良动之本。 ◆相关链接: 恒天然毒菌乳粉涉及中国、澳大利亚等7国,多国已给出应对措施。 乳品“清毒”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日前表示,其旗下一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数十吨浓缩乳清蛋白粉被检出肉毒杆菌,这批产品除供应新西兰本国外,还出口到中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 据了解,除沙特暂无回应外,其余国家目前均已出台应对措施。 用于生产钙好喝等产品。娃哈哈目前已委托国家权威机构,对产品留样进行肉毒梭状杆菌及肉毒毒素的检验,涉事产品召回也已经同步展开。 达能多美滋马来西亚分公司上周六表示,已经预防性召回四个批次的婴儿配方奶粉,包括婴儿配方奶粉多美滋Dupro2段、Mamex Cherish1段、Mamex Explore2段及BebelacStep 2段的各一个批次产品。 该批乳粉已制成较大婴儿配方乳粉成品664.118吨,其中已售420.188吨,涉及多领加延续较大婴幼儿配方奶粉(2阶段)、优阶贝护延续较大婴儿配方奶粉(2阶段)等2款产品的12个批次产品。 认识肉毒杆菌 全名叫肉毒梭状杆菌(也叫肉毒梭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菌,它们可以随着空气中飘浮的灰尘、小液滴飘散到四面八方。肉毒杆菌家族一共兄弟7个,本身其实没有毒性,但其中有4个能在厌氧环境下(比如肠道、密闭发酵食品)产生肉毒毒素。 肉毒杆菌在感觉不舒服时就像作茧一样,用一些蛋白和糖类物质把自己包起来,然后就能“刀枪不入”,一般的加工手段都杀不死它。等它重新进入合适的环境,比如人的肠道,它又能苏醒过来继续干坏事。 本报综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