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光市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蔬菜享誉国内外。寿光依靠市场带动,发展蔬菜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冬暖式大棚的应用与推广,实施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寿光蔬菜产业的基础,一个市场与一个大棚造就了蔬菜产业的奇迹。 建市场,促流通,奠定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基础。1983年秋菜上市,因为流通不畅白白烂掉5000万公斤大白菜,出现了“菜贱伤农”现象。寿光市委、市政府果断地作出建市场、促流通的决定,投资5万元于1984年建立了占地17亩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开创了产地型蔬菜批发市场的先河,结束了寿光有菜卖不出去的历史。蔬菜批发市场逐步地辐射带动了千户、万户农民走上种菜致富的好路子,成为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并为农业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大棚,促发展,引发蔬菜产业绿色革命。1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党员群众大胆尝试,建起了17个大棚搞试验,研制成功了深冬生产不需要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一个占地600平方米的冬暖式大棚,一季产黄瓜1.35万公斤,收入2至3万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开始成为寿光人的共识。为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寿光市召开蔬菜会议,制定了优惠扶持发展政策:市、乡包技术指导、包物料供应、包蔬菜销售,村级种棚三年免税、棚区水、电、路全通、提供贴息贷款。完成建造冬暖式大棚5032个,寿光迅速成为北方深冬精细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冬暖式大棚的发明与推广,结束了寿光深冬不能种植喜温蔬菜的历史,也引发了全市乃至全国的绿色革命。 引科技,搞推广,培育寿光农业核心竞争力。大棚技术让寿光人尝到了农业科技的甜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该市全面加强了科技创新与推广,组织市内蔬菜、食用菌等12处科研机构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进行攻关。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省农科院、山东农大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合作,开展蔬菜育种、栽培、植保、设施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 办会展,树品牌,拓展“寿光蔬菜”国内外影响力。为充分弘扬蔬菜文化,树立寿光农业品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本着“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政府投资、百姓受益”的办会思路,寿光连续成功举办了14届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每届菜博会都以丰硕的经贸成果、独特的展览模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产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成功树立了“寿光蔬菜”大品牌。 抓提升,促创新,寿光农业向高端化、前端化、园区化迈进。2009年以来,通过新建大型园区、建设种业基地、发展循环农业和拓展新兴产业等措施,构建起了蔬菜优良品种试验示范、高新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现代化种苗培育、绿色有机蔬菜生产、高端农产品销售网络产业体系,成功打造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中国蔬菜产业协会、全国新“菜篮子”工程建设运营区和现代农业金融试验区等国家级创业平台。 刘丽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