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邢德文在工作中 |
|

|
|
□本报记者 陈文 今年已经61岁的邢德文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天不亮就起床,早餐后散步两公里,然后骑自行车五公里到单位上班,下班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写日记和小说,或整理多年的文件收藏,晚上夜深人静时,有时他睡不着,会与一盏台灯、一本书相伴到天明。 很多人不理解邢德文的生活方式,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已过花甲之年的他算是“苦尽甘来”。邢德文是寿光洛城街道丁家楼村人,出生于当地望族,在十年“文革”浩劫中,辍学务家,后来,辗转东北的十年磨练使邢德文从青年步入中年、从稚嫩走向了成熟。生活中的苦辣辛酸和高强度体力劳动一直伴随着他的前半生。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贫困的家庭终于在他回到潍坊后有了转机,年近百半的邢德文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丰富的人生经验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儿子成绩优异,医学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安家落户;相濡以沫的妻子将家庭操持得祥和美满,对知识的追求改变了他自己也改变了家庭。 换作别人,现在生活可能就是用观花溜鸟、看电视打牌来填充,而邢德文却依然保持年轻时近似刻板的生活习惯,退休后他闲不下来,在企业做法律顾问,他热爱旅游、摄影、收藏、作词作曲,满头花白的他还能熟练地在网上发言跟贴,“粉丝”数千人。他自幼写日记,凭借对文学的热爱和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40多年来从不停笔,已经累积日记本40余册,共计300万字,完成长篇小说《新闯关东》、《城市速度》,散文集《苔花集》等,生活的酸甜苦辣、社会的世态炎凉、事业上的高低起伏、家庭生活的温馨甜美,点点滴滴都被他收录在小说、信件和日记里。 邢德文的作品行文不拘一格,散文、纪实、诗、词、歌赋他都信手拈来,在文学的海洋里,他刻画身边百态,针砭时弊,嘻笑怒骂,恣意畅游,至情至性处感慨万千。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作品全部自己手工装订,自己设计封面、扉页、包装、插图、外观,每本作品前有序后有跋,日记中还附有查阅目录和家中“大事年表”,几十本集子摞在一起,几乎与邢德文的身高齐平。每一本沉甸甸的作品拿在手中,都是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其中,他与亲人朋友的多年往来书信也被装订成八大本的《两地书》,字字都是人生足迹的印记;去年适逢邢德文与妻子共度六十岁生日,他为两人携手走过的近四十年风风雨雨制作了一本精致的《夫妻花甲纪念册》,收录了两人从小到大的照片,配上详细的注解与动人的诗词,胜过一切花哨贵重的酒席与礼品,也让亲友和晚辈们羡慕不已。 邢德文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只要认真,什么都可以做到好,甚至可以做到最好。”他的坚持体现在生活中的所有方面,对家庭、对工作、对生活他认真细致,任何问题都争取做到最好。多年的文学素养和人生经历又使他内心丰富而充实,他认为,“幸福”是一种特别的概念,“但是现在很多人把幸福转化成一个个指数,都量化了,例如收入多少、房子多大、车子的牌子才决定是否幸福。”邢德文说。于是,在他眼中,妻子端过来的一杯热茶、孩子定时的电话问候、用法律为客户伸张正义等,就是一个个幸福的时刻。特别是当畅游在文学海洋时,他尽情遨游,如痴如醉,贫穷和身体的劳累病痛也没有停止他与文学共舞的旋律,对邢德文来说,读书与学习已经不是简单的追求,而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种惯性。 看着邢德文家中一盆盆翠绿的植物、满满的书橱、沉甸甸的日记与文学作品、件件珍贵的老照片、案件卷宗、家庭档案,分门别类,整整齐齐,令人感叹,让人想起经典的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