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辰
过去的一周,因为教育部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减轻小学生书包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从目前看,社会舆论并不看好“减负十条”。实事求是地讲,从阳光入学到均衡编班,从不留作业到等级评价,从严禁补课到强化监督,这些规定都不是什么新举措,只是将此前分散于各项”减负令”中的措施进行了梳理归纳。 “老办法”能不能“收新效”,关键看落实二字。过去的“减负令”之所以收效甚微,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导致有关规定总是落不到实处。落实不好,再翔实、再严密的规定,也只是个摆设。 严格意义上讲,“减负十条”是一种“堵”的思路,而要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还必须在“疏”上下工夫。我国学生负担过重,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由此产生“幼升小”“小升初”等各阶段的“择校热”。择校压力之下,学生负担只会越来越重。二是考试评价制度单一。在“分数决定一切”的背景下,一分之差结果迥异,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陷入应试教育泥潭。 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书包,在严格执行减负规定的基础上,还必须釜底抽薪,从根子上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一方面要加快教育资源均衡化步伐,少打造名校,多扶持弱校,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另一方面,尽快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家长、学校从“分数”的羁绊与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让孩子们健健康康成长,快快乐乐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