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科普知识系列报道④ |
提高防范意识 维护生态安全 |
|
|
黄杨绢野螟防治技术 黄杨绢野螟,鳞翅目螟蛾科,是大叶黄杨、瓜子黄杨等绿篱植物上的食叶害虫之一。它主要为害绿篱植物的顶梢及叶片,造成枝叶光秃,大大降低绿化及观赏价值。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为害有逐年加重之势。 发生规律: 在山东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的低龄幼虫在叶苞内做茧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为害,然后开始化蛹、羽化,5月上旬始见成虫。成虫多在傍晚羽化,次日交配,交尾后第2日产卵,卵多产于叶背或枝条上,多块产,少数散产,每卵块3粒至13粒,每只雌成虫产卵123粒至2 19粒。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常栖息于蔽阴处,受惊扰迅速飞离,夜间出来交尾、产卵,具趋光性。幼虫孵化后,分散寻找嫩叶取食,初孵幼虫于叶背食叶肉。2至3龄幼虫吐丝将叶片、嫩枝缀连成巢,在内部食害叶片,呈缺刻状。3龄后取食范围扩大,食量增加,危害加重,受害严重的植株仅残存丝网、虫皮、虫粪,少量残存叶边、叶缘。4龄后转移为害,遇到惊动立即隐匿于巢中,老熟后吐丝缀合叶片作茧化蛹。 防治措施: 1.冬季清除枯枝卷叶,将越冬虫茧集中销毁,可有效减少第2年虫源。 2.利用其结巢习性,在第1代低龄阶段及时摘除虫巢,化蛹期摘除蛹茧,集中销毁,可减轻当年发生虫害。 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4.药剂防治:防治关键期为越冬幼虫出蛰期和第1代幼虫低龄阶段,可用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2.5%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等,还可使用一些低毒、无污染农药及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B.T乳剂等。 5.保护利用天敌:对寄生性凹眼姬蜂、跳小蜂、白僵菌以及寄生蝇等自然天敌进行保护利用,或进行人工饲养,在集中发生区域进行释放,可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危害。 本报记者孟祥风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