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随着我市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项目的逐渐伸展,它作为潍坊的文化客厅的作用日渐明显,明年5月,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非遗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将市场作用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寻求商气与文气的最佳结合点。 潍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目前已经拥有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聂家庄泥塑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今年公布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市共有20个项目入选,3个县市区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个被评为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保护单位被评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镇1村被评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人被评为省级传统技艺大师,入选数量在全省均名列前茅。 如此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令人赞叹,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或失去活力,潍坊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非遗,也是社会各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当“非遗”进入十笏园 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项目总监戴军铭研究十笏园已经有3个年头,在他看来,“潍坊的非特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值得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潍坊的传统手工技艺如红木嵌银、风筝、核雕、仿古铜器等经过传承和创新,更容易吸引当代的消费者,只要加以适度的包装与宣传,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些手工技艺仍然能够创造出不小的经济价值。 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项目是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由潍坊市委、市政府通过重点保护500余年历史的十笏园、展现老城区历史风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投资改造的重点项目,同时也是文化产业高地、示范基地,文化产业标杆,是城市文化大客厅。“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的‘非遗中心’就是要为潍坊的非遗项目注入新的活力,将它们的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结合起来,让这些精湛的老手艺重新焕发生命力。”戴军铭说。即将在明年5月份投入使用的十笏园非遗中心将与十笏园、关帝庙、郑板桥纪念馆一起成为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的四大景点之一,充分代表了潍坊的传统和特色。 非遗项目进入历史文化街区,极大地丰富了街区的文化内涵,区别于满目琳琅货品的功能设置,使观光的人们不仅有得买、有得玩,而且有得看、有得听、有得学,而在此过程中,也成就了非遗项目进入产业化系统,通过走市场之路,步入传承发展的良性轨道。 非遗保护由“输血”转为“造血” “非遗保护最重要的是将单纯的‘输血’保护方式转变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这样,非遗才能真正的‘活’起来。”戴军铭说。“光是留下资料放进博物馆,而不能让非遗技艺流传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法做到有活力的传承和保护。”戴军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徒想要学习掌握红木嵌银技艺,需要至少三年的时间,工作后,在潍坊平均工资只有一千元左右,很多青年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从而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对于非遗项目来说,仅仅靠展览或者宣传的影响毕竟是有限的,非遗的发展与传承需要一种常态化的健康运转机制来支持。虽然资金、人力的支持也很重要,但一味地“输血”并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 那么,如何让非遗“活”过来?戴军铭认为,应该把非遗文化和旅游产品相结合,让非遗记忆和文化市场成功对接,通过市场流通实现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如今的潍坊因为风筝会、文展会、菜博会等大型节会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一座文化大市,据市旅游局统计,2011年潍坊接待境内外游客3631.6万,旅游总收入达315.2亿元;2012年接待人次4256万,旅游收入384.6亿元;预计到2015年旅游人数突破46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3亿。除了游览景点外,各地游客自然希望饱览精彩的非遗技艺展示,以及收藏蕴含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非遗产品。让非遗传承人从家中的小作坊中走出来,集中展示技艺和作品,而来自全世界的游客携带非遗工艺美术作品回家,这正是潍坊的地方传统工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绝佳方式。 “对于非遗来说,健康的发展与传承是让非遗项目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结合自身特点找到技艺与商业的契合点以实现自身价值。”戴军铭对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之路充满信心。 “非遗”与市场共舞 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的“非遗中心”与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合作,将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聚集效应,现代经营理念和传统的手工技艺相结合,打造潍坊工艺美术行业最大的研发基地、展示基地和集散基地,并利用项目集旅游、文化、居住、消费等为一体的独有特色,在将工艺美术技艺与商业地产想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涵养的培育,开创潍坊文化产业的先河。 “非遗中心”建成后共5层,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一至三层为“前店后厂”式商铺,共136间,其中70%已经有非遗传承人入驻。第四层则为非遗博物馆,集中展示珍贵的非遗文化作品。在一至三层的店铺,游客主要以体验式消费为主,可以亲身感受到艺术品的制作过程,从而体会到潍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非遗中心”,文化、旅游与非遗传承相结合,一起良性循环并发展。之前光是欣赏非遗技艺而无法亲自拥有非遗产品的观众们,今后就能在这里得到一站式购物与娱乐体验。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地处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中心位置的“非遗中心”人流量将得到保证,除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外,周围还具有成熟的商业消费氛围,将形成一个庞大的财富盆地,巨大的增值空间将为投资者和商户带来成功的赢利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非遗保护,离不开鲜活生动的个体生命,也离不开滋养孕育它的整体文化生态,只有“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输血”和“造血”相互平衡,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并在保护中注意自身完善,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共同期待,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老而崭新的十笏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记者陈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