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综合新闻 |
第03版
审计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共绘新型城镇发展蓝图 |
——聚焦潍坊市城镇化发展研讨会 |
|
本报记者 马林峰 赵欣波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10月24日,金碧辉煌的东方大酒店报告厅内,群贤毕至,济济一堂。由潍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潍坊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潍坊市城镇化发展研讨会在这里举行。 全国城镇化发展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全面把握国际国内城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系统论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要求、机遇和挑战,强调要以转型的理念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并对潍坊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高端的辅导 此次研讨会既是一次高规格、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知识普及、理论辅导,又是一次开阔眼界、拓展视野的思想启发。 潍坊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潍坊日报社社长来永生在主持发言时说,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潍坊市委、市政府“四一三”发展战略重点。全市城镇化发展研讨会,目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市委、市政府“四一三”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全市城镇化发展搭建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环境。 潍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广东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潍坊的城镇化发展要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要着眼于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农业规模化“三化联动”,以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突破口,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城镇的人口集聚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快速有序推进城镇化。 为更好地方便专家与基层干部的交流探讨,理论与实际的融合碰撞,研讨会主办方独具匠心,采取了乡镇主题演讲和专家点评演讲相结合的互动方式。乡镇结合实际介绍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建设成果,并提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诸多问题,随后,专家教授就乡镇发展做出点评,对城镇建设规划给出评价,从理论的高度指出破解发展瓶颈的方法。大家共商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共话潍坊城镇化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共同探讨城镇化发展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为潍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这是一次高端的辅导,问题与解答的互动、理论与实际的交融、宏观与微观的呼应,参与人员对中国城镇化发展整体脉络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对各自面临的实际情况,有了更准确的破解主张和实施思路。 思想的盛宴 报告会上,各位专家教授们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紧围绕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从创新城镇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加强城镇建设管理,推动城镇科学发展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的新观点、新理念。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宋洪远以“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主题,详细阐述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特点,提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土地利用粗放、城市建设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不够,城镇化的成果没有更多地惠及到农村等问题。他指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为人的城镇化,重点是农民工的市民化。推进城镇化要在扩内需、促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从城市、农村两头改革,相向而行,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城市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就学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等改革,要保护好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让农民能够从农村走出来,到城镇能够住得下。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忠在前期对潍坊5个小城镇进行调研策划的基础上,以“小城镇发展的重点突破战略”为主题,强调小城镇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定位,要抓住一个特殊资源进行放大,指出了“都市能量交换型”、“县域副中心型”、“旅游目的地型”、“强势产业主导型”、“特种产品支撑型”、“持续资本注入型”、“交通节点型”、“知本创新型”八种类型的小城镇具备更强的生命力和扶持性,并结合我市辉渠镇讲解了“旅游目的地型”特色小城镇打造模式。他提倡开展“一村一品”活动,要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并建议建立政府帮扶、设计支援、创意推动、媒体助力、精英下乡等推进机制。他强调了城镇规划、宣传的重要性,指出“你若能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美丽乡村,你就会成为一个美丽乡村。”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平以“新型城镇化和质量优先、规模适度的城镇化”为主题,在报告中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一般规律,指出了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城乡差距、不可持续、不完全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滞后、“大城市病”等问题,强调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一条“质量优先、规模适度的城镇化”之路,强调“一镇一品”和优化城镇产业、优化资源与农业、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设施,全力促进城市质量的提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做到绿色生态、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科学规划与资源集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剧锦文以“城镇化的阶段与模式”为主题,从经济学领域分析了城镇化的阶段与模式,他指出,产业发展的水平、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影响城镇化的主要因素,要明确城镇化的成本与收益问题,进行有效地投入,确保城镇化真正有成果、有实效,实现“人的城镇化”,避免不切实际的大搞建设。 专家们的报告高屋建瓴、理念先进、内涵丰富;既有理论的精辟总结,又有材料的旁征博引;既有形象生动的说明,也有丰富的事例佐证,为听众们全景展示了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方向,堪称一次思想的盛宴。 智慧的交流 参加研讨会的全市各镇街领导与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用心倾听专家的辅导报告。 昌乐县红河镇、寿光市羊口镇、昌邑市柳疃镇分别作了发言,介绍了各自城镇化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成绩经验及遇到的困难问题,并得到了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和一些富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意见建议。“此次来,对今后的小城镇发展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定下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红河镇党委书记张志强道出了肺腑之言。聆听了此次报告,使与会人员对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全面把握。柳疃镇党委书记王明胜说:“听了专家的真知灼见,开阔了视野和思路,很有启发,今后要更多地走出去看看,学习外地的小城镇发展经验。”羊口镇镇长孙向前说:“听到专家对我们镇的点评,受益良多,今后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 通过这次城镇化发展研讨会,大家交流了经验,开拓了思路,找出了差距,明确了方向,进一步加深了对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的科学认识,对我们着眼于更大发展,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加快潍坊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镇街负责人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研讨,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在今后工作中,要围绕潍坊市“四一三”战略重点和“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统筹城乡”战略布局,深刻领会专家的意见建议,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明确发展方向,把握发展重点,更积极主动地融入城镇建设发展,积极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子,促进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农业经营规模化,不断开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局面,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专家精彩语录 宋洪远 (住建部城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目标任务。在宏观层次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一直是政府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微观层次上,农户只有在增加收入的前提下才能扩大供给。农民的收入预期不好,政府的供给目标也难以实现。从以往的经验教训看,保障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处理好扩大供给与增加收入之间的关系,推进农业现代化更要避免在供给和收入目标上出现畸重畸轻的现象,同步实现农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要求来看,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够满足工业化发展的农产品原料需求和城镇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能够为工业产品和城镇服务业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任务之一。 立足于我国资源禀赋特点、经济体制结构、社会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适时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统筹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现代产业,尤其要重视发展能够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工业,培育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工业,促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中心城市和中等城市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口经济集聚功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李国平 (住建部城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大规模城镇化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但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却出现冒进态势。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城镇化速度虚高,特别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太快。“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太快,农民的土地被急剧“圈进城”,导致沿海不少县市耕地面积锐减。在长江三角洲内,人均耕地面积由20年前的1.25亩,降至目前的0.4-0.56亩。一方面土地资源缩减很快,而另一方面,不少乡镇的耕地仍有荒废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开发区内,小城镇周围,大片良田“征而不用、征而迟用”的现象普遍发生。工业经济越发达地区,土地流失与丢荒现象越为严重。再加上各地不少机关、企业大手大脚,过多地搞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花园带等,高速城市化面临巨大的“土地危机”。耕地面积大幅缩减,将会引起我国粮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随着城市空间蔓延式大扩张,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工业过分集聚,城镇人口、流动人口猛增,不少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已到枯竭和恶化的“临界点”。另外,高速城市化还使城市空间结构长期不合理,城市道路和城市交通流量以及各种管线的消耗大幅度增加。 走稳定健康的城市化道路,才能逐步减轻眼下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交通压力,使城市交通畅通,有益于人民生活的健康,保障城乡人民的工作生活安全。一个可持续性的城市“必须具有便于步行、非机动车通行及建立公共交通设施的形态和规模。”有了健康的城市化大环境,才能创建最佳的人居环境和工作场所,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城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应有一个适度合理的发展,才能彰显城市的综合效益。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过速的城镇化,我认为首先要缩小城乡差别,例如可以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手段等方式;其次要建立更严格的土地供应等相关制度,不能放任其城镇蔓延式粗放发展;第三,改变目前许多地方盲目追求城镇化的倾向,不应将“城镇化水平”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 剧锦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镇化将给房地产业带来机会。据估计,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每年将有1000万人进入大大小小的城镇,他们对居所的需求是刚性的。再加上既有城镇人口对居所的改善,未来我国房地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房地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机会。 其次,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也要求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目前我国城镇的道路(包括各种轨道交通)、桥梁、地下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广场、公园、绿地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那些二、三线城市和大量小集镇的基础设施仍十分落后,未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肯定是巨大的,这将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再次,城镇化不仅是自然人的城镇化而且也是社会人的城镇化,也就是说新进入城镇的人口需要通过教育、娱乐、医疗、健身、交友等方式逐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真正城镇化,这也将推动有关软性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增加,而且这一块所需的投资规模甚至会大大超越硬性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这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不竭动力。 最后,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还会为城镇间特别是大中城市间建立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全国性基础设施创造条件,这也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我们从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来看,早期主要是工业化。20世纪80-90年代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90年代中期以后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崛起都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从工业化带动转向城镇化带动的新阶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到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2010年末净增644万人。城镇人口达到69079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达6565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56万人;中国大陆城镇化率达到51.27%,比2010年末增加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实现了我国城镇化过程的历史性转折。 如果我国的城镇化率按照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测算,2015年城镇化率会提高到54%左右,到2020年将达到59%左右,2030年达到66%左右。我国城镇化水平将在70%—75%之间达到峰值。从2011年至2030年的20年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将达3亿人左右。 李忠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国有特色的农村很多,所以要解决的不是“特”的问题,而是“知”的问题。《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借助新媒体手段来引导大家去完成“知”,从而促进了当地城镇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地域观念其实是受压抑的,这一点与德国的城邦概念迥异。 “一村一貌”:过去的十年间,中国自然村以每天250个的速度消失,这是符合逻辑的,因为更多的人愿意住在大城市之中。1 9世纪的英国以及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日本都出现过城市过密以及乡村衰退的问题,而我们的今天只是在重复发达地区的昨天,这是城市化的必经阶段。以台湾为例,台湾农村十分有魅力,但是人口流失十分严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去看发达地区的解决方式。不难发现,重塑乡村风貌,找回农村的活力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目标,而保持国家整体发展和地区经济活力是他们的共同目的。 “貌”是因人的活动创造叠加于自然景观之上的综合体,既包括聚落布局与形态这种主要的物质人文景观,也包括社会、经济和精神的内在相互作用。往往表现为一定地域人群所创造的村落文化的空间形象,在村落中形成较强的可识别性与可印象性。此外,乡村风貌的塑造与延续关键在于人,如何把人留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将知识回归农村是重塑农村风貌的核心问题。 借助艺术在乡村中重注活力的濑户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濑户曾有着发达的渔业,但是近年来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化与产业不济的问题。通过植入艺术,树立鲜明特色,在让艺术融入当地环境的同时也注重居民对艺术行为的参与度,最终让乡村回归了原始的活力。 做旅游一定要会编故事,而编出的故事一定要能够说得清楚。用通俗的语言来讲,旅游的本质就是从你住腻歪的地方跑到别人住腻歪的地方玩,所以“爱玩”是搞好乡村旅游的关键。此外,旅游的本质是看风景,只有做好差异化才能做好旅游行业;旅游还必须要是看得见的文化,只有看得见的文化才能真正做起来。而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人才是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只有知识分子的参与,才能真正帮助当地人民发展出旅游产业。对于某些地方而言,农产品种得漂亮比产量高更重要,而婺源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在“一村一品”活动中,每个乡村都能发掘出自己的特色,有以草莓为特色的乡村,有以茶文化为特色的乡村,甚至有以看星星为特色的乡村。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只有将设计真正融入乡村,才能获得独特的体验魅力,这就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个城镇如何进行自我推广,与景点打造相比景点宣传更加重要,这就需要知识分子去设计营销的策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