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铃
舜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文明的综合代表,是远古社会人类明德的集大成者。太史公在《五帝本纪》中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后来在《卫康叔世家第七》中说,“舜之德可谓至矣”。司马氏将天下明德“始”、“至”皆归于舜。古之立教尊天法祖,倡仁政忠孝,其源亦肇自唐虞。以舜为代表的各种“明德”和治世理念,亦为三四千年来中国古代思想史之主流。就先秦及后世载人文字和典籍及从民间的不同传说中看,舜的整个人生和事迹在三皇五帝中是最少神化成分、多社会常人的生活内容和痕迹的一个;笔录口传的所作所为,是最具体最生活化因而也让后人相信并效仿,且在人们的社会行为中是影响最大的。有鉴于此,提出并研究舜文化,弘扬舜文化,不仅有其重要性,亦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政治上“公天下”的真正倡导和执行者。儒家所乐道的天下为公,最推崇的典范莫过于唐虞盛世时尧禅舜、舜禅禹之例。尧禅舜虽是易姓而王,毕竟有翁婿传位之嫌。惟舜禅禹,才是昭之于世的公天下的大举动。他禅位的不是一般的易姓,而是被他杀掉的鲧的儿子禹,这体现出他真正不计个人事后安危,出于公心,贤不避仇的气度和胸襟。 施仁政,宽五刑,立至圣人极之念。舜在试政和施政的整个时期,治国理念以施仁为至要。他处处以“仁”为行动之指南,御世之圭臬。他极力提倡并推行五常之教,并将上古传统的五刑刺面、割鼻、剁脚、阉雄、处死等酷刑用流放代替。他主张“不虐无告”,即不虐待鳏寡孤独没有依靠的人;“不废困穷”,即对困苦贫穷的人不要抛弃不管。他对下边的人平易不讲排场,对黎民仁义宽厚不苛刻,实为后世“仁政”思想的发轫之源。 建国一统,以法治政,促成中华民族大一统凝聚力的形成。据典籍所载,舜在治国施政过程中,把统一律历和度量衡作为己任。舜在登封泰山时,便开始进行统一律历、度量衡的工作。他的终生理念,是要建立天下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族同宗、乐同律、时同历、宾同礼的大一统社会。这样的同文、同宗、同律、同伦等的作法,为炎黄子孙成为具有永久向心力的民族奠定了基础。 先人后己高尚品格的身体力行者。舜在执政后也处处亲历艰险,事必躬亲。他所到之处,总是劝农授耕。他把亲自耕垦或教垦的土地,分给别人,自己却未留一寸地。故《史记·苏秦列传》载“舜无咫尺之地”,其先人后己的品行,举不胜举。 民族和睦的执政先哲。舜在年轻时便是调解劝和的有名人物,氏族方国间的纷争往往经他一调解便和好如初。在他执政后,更是以除乱安邦为能事。其中,“除四凶”之事,便是其中典型。所谓四凶,是当时与尧有利害冲突的几个大氏族。舜采取睦族方略,用氏族(民族)平等、互相融合的治国之策安定了天下。其中,据淮南子“原道”载:“舜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其“理、朝、徙、纳”四策,正是舜的民族和睦政策的创造,远古时代创立中华大家庭的圣明之举。全面审视和评价舜“除四凶”的真正用意,是重在使其“变”而融,而非逐而裂。因而史书称赞他“天下化之,蛮夷率服”,“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广纳贤、善任贤的圣明之君。舜在施政时,公开招贤,宾四门,立诽谤之木,设敢谏之鼓,所以能“明四目,达四聪”,广纳四海之贤。这个做法,后世确有效法者,但多变味。舜之广纳贤,不以当权者个人的好恶亲疏为标准,不仅敢于起用尧未起用的八凯、八元、十六族和其他贤人,而且力排众议起用禹,显示出用人为公的真正气度。他对自己的子女亲属并无重任。舜还善任贤,对所任之职,又五年一巡狩,三年一考绩,以防诸侯威福任己,自专一国。 勇于发明,善于革新,努力发展生产的远古时代的大行之人。据史载,舜是凿井、制犁的发明人,也是陶器的改进者。舜所到之处总是教人凿井,让人可离水而居,避免水患;教人治陶,故使陶“不窳”;他还教人制犁耕田,所以天下到处有犁山(历山)。舜井、历山之多,正说明舜授人以技,改善民生的业绩遍布天下。 礼仪之邦的先创人。礼仪之邦乃我中华之誉称。舜为礼仪之教,设规立矩,做出了非常具体的努力并付诸了实施。他宾四门,设五教,立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甚至服饰亦有因人而异之定制。这样做,在当时起到了告别荒蛮,提倡文明,使族人行之有规、礼之有度的作用。后经历代特别是儒家的演绎,其礼仪之繁,几近到了难以记忆的程度。但不管怎样,舜对礼仪的创设,对我中华重礼仪、守信用的民族性的形成,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创韶乐,立万舞,设二学,为创立中华原始文化作出了不世之功。据史所记,舜是箫的发明者,又是韶乐的发明人。韶乐发展到后世竟让孔子闻而“三月不知肉味”。舜立万舞,传之四极八表。他设大小二学,养国老于上庠,即大学;养庶老于下庠,即小学。这是所传五帝时设学“成均”的进一步细化。后世三代,设学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周之庠则源虞舜之学的称谓。舜可谓人类有记载的最早设学的创始人。 孝悌治家,爱亲尊师的千古垂范。古人言舜,首必言孝。虽然舜家中父顽、母(后母)嚣、弟傲,他又经历涂廪、掩井诸难,但他仍不失孝道,终为人子之范,史列二十四孝之首。他入政之后,又徽征五典,即主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更是尊师好学的先哲,亦是修身治国的垂范者。他施政处事主张“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舜所率先垂范的这些主张,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 综上所列,舜之人格、品德、行为、业绩,对后世的影响及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中所占的地位,足以令人提出并界定为独立的文化门类——舜文化。舜文化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之渊薮,研究、学习、弘扬舜文化是历史之必然,时代之必需,现实之必要。舜所在的时代,正是从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原始社会及公天下到大禹所创立的夏代奴隶制社会及家天下的转折期。它是原始文明的终结。因而对它的文化形态、思想形态、道德形态、社会发展状况的研究,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出并研究弘扬舜文化,不仅对发掘整个人类始祖文化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之振兴,国家之统一,也有现实的必要性。 (作者系山东诸城人,著名作家、翻译家。现任中国辞赋院院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等职。主要赋作有《奥运赋》、《廉政赋》、《辛亥赋》等。《奥运赋》被海内外学界和传媒誉为“奥运第一赋”和“北京人文奥运标志性作品”,中国科学院立项将全文作为铭文镌铸在“奥运纪念钟”上,并作为永久纪念物安放在北京奥运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