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分配均等 ◆群体共享机会均等 |
奎文以“网格化”把文化送到百姓心坎 |
|
|
本报讯 (记者陈文 通讯员胡兆奎)奎文区广文街道李家社区主任孟秀梅最近感觉“压力山大”,因为几乎每天都有各个艺术团的骨干来“求情”:“我们团的节目能上艺术节吗?”“孟主任,我们团人多,排练场多给我们用用呗。”“再找个舞蹈老师给我们指导指导吧。”……孟秀梅告诉记者:“我们的排练厅一周7个白天没有一个小时是空闲的,还有不少艺术团在申请晚上使用。大爷大妈们太热情了,实在不忍心拒绝。”自2012年11月以来,奎文区探索实行“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使得全区8个街道51个大网格中的30多万群众感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益处,把文化“送”进了百姓的心坎。 为了实现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区域和不同群体的全覆盖,奎文区以街、路、巷、河为界,将全区划分成51个社区网格,每个网格建设一处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免费使用的文化设施。截至今年10月底,全区51个社区网格全部建成。每个网格内,居民步行不超过5分钟就能到达文化中心,且网格范围内居民可自由流动。在这51个大“网格”中,每个居民都可以享受“9个1”的标准化文化服务:1个活动广场、1个多功能活动室、1支特色文艺队伍、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图书室、1个培训室、1个书画室、1个文化夜校、1条文化长廊。并根据实际需要,对需求量大的网格有所倾斜,其中42个网格内各有两个图书室。 现在,奎文区的特色文艺队伍达到了82支,一年有1600多场各类文化活动,为了方便居民组织和参加文化活动,奎文区利用“网格”体系,直接把资源和服务送到了“家门口”,信息传递直达每个楼宇单元,而居民对文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也能及时反馈融入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中去,形成了群众和党委政府工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奎文区坚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送什么”的原则,通过划分文化网格,将区内所有地域、所有群众均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将公共文化服务由“单向输送”的模式向“双向互动”转变,让文化网格成为群众自我娱乐、自我创造、自我服务的平台载体,形成了群众满意、功能完善、焕发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