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百姓家门口撑起维权伞 |
——潍城检察院派驻检察室为民服务侧记 |
|
□本报记者 侯江宏 王莹 通讯员 封小萃 潍城区人民检察院派驻望留检察室扎根基层,在群众家门口办公,受理群众的来信来访,主动开展为民、便民、利民服务和涉农检察。迄今受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共11件19人,化解矛盾纠纷5件,下乡走访50余户,落实强农惠民资金情况6次。走访企业5家,提出法律建议4次。该检察室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被老百姓们称为“真办事,办实事”的服务站,“咱们家门口的检察室”成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维权伞。 站“监督哨”防低保冒领 2013年2月,潍城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在办理一起交通肇事案中发现王某拿低保金购车这一线索,按照业务部门与检察室联动工作机制,公诉科迅速将这一线索移交给派驻检察室。检察室干警高度重视这一线索,立即进行调查核实。 通过调查摸底,派驻检察室干警发现王某驾驶的轿车系他本人购买,而王某及其家庭成员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根据《山东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范》的规定,王某不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条件。 随后检察室联合民行科向民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书》,及时取消了王某的低保补助,并追回被其冒领的低保款。同时,建议民政部门在全区城乡低保领域开展清理清查工作,通过此次清理清查活动,共撤销低保户135户245人,调整78户121人。 潍城区人民检察院不断加强派驻检察室建设,建立了业务部门与派驻检察室业务对接的联动工作机制,检察室成为进行法律监督的“前哨”,将法律监督触角延伸到了广大农村。 做“贴心人”让老人安居 9月16日刚上班,丁老汉就到望留检察室哭诉:“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如果你们不帮忙,我跟我老伴只能喝农药一死了之了。” 原来68岁的丁老汉和老伴赁房子住,把老屋给儿子小丁住。平常老两口在儿子的小型印刷厂帮忙,这些年把近十几万元的积蓄都投了进去。小丁结婚后买了新房,丁老汉想让他修缮一下老屋搬回去,可儿子一直拖着这事不办。老两口无数次找儿子,最终却得知他已离婚,新房和印刷厂归了儿媳妇。现在年迈的老两口无处可住,无力赚钱,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随后,检察室干警到望留街办了解了丁老汉的情况,并会同街办党工委、司法所、村两委成员和丁老汉到检察室协商解决办法。望留检察室干警认为对簿公堂会伤害一家人的感情,希望各方帮忙调解,和谐解决问题。检察室干警苦口婆心,连续七次劝说小丁把父母接到老屋中一起居住。在检察官的感化下,小丁终于答应父母回老屋居住。几天后,丁老汉打来电话向检察室干警表示感谢,说自己和老伴已经回了家,终于安定下来了。 当“娘家人”为妇女维权 7月19日下午,潍城区人民检察院派驻望留检察室接待了张某。张某结婚已8年,婚后育有一子。大她六岁的丈夫脾气暴躁,常常肆意谩骂她和儿子,动辄殴打她。她已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可为了儿子又不想离婚,于是来到检察室求助。 第二天,检察室干警就到张某家中,像拉家常一样做她丈夫的工作,告诉他长期辱骂殴打妻子已经严重破坏了他们的婚姻幸福和家庭生活,并且对他的妻子造成了身体伤害和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也影响了儿子的心理健康。但他完全不听检察官的劝说,说这是家事外人管不着。于是检察官明确地告诉他,家庭暴力已经触犯法律。如果张某提出离婚,他不仅要为家庭暴力造成的伤害给予妻子经济赔偿,而且法院会将孩子的抚养权判给无过错的张某。若到那时他不仅妻离子散,还要负刑事责任。在检察官舌干唇焦的劝说下,该男子终于表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也不想破坏这个家,保证不再殴打妻子。 在那之后,检察室干警几次入户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看着这个家慢慢有了和气模样,他们如释重负。张某对检察官充满感激,她说“检察官就像是我的娘家人嘞,有娘家人撑腰,我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