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朽的武林抗战史诗 |
——读长篇小说《武林英烈窦来庚》 |
|
临朐县老作家冯益汉创作的长篇小说《武林英烈窦来庚》日前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这部共计55万字,分上下两部的小说历经15年创作完成,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发生在齐鲁大地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读完两本厚厚的大书,仿佛在我们眼前还原出了那段历史影像:朐山弥河之间,抗战的呐喊声、枪炮声、连同硝烟滚滚战火,共同铸就了弥漫着血与火的岁月。 窦来庚,1900年生人,字峰山,山东省临朐县营子乡窦家洼村人。自幼尚武,1919年考入济南一中,当年转入山东省武术传习所学习。毕业后任临朐县高等小学国术教员。大革命时期,去镇江任江苏省立第九师范国术教员。曾在全国武术考试中夺得特优第一名。后任山东省国术馆副馆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窦来庚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肆意践踏中华民族的大好河山,杀戮无辜的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心驱使着他带领山东国术馆120余人到沂蒙山区临朐一带进行抗日战争,1938年秋,任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17旅旅长。1942年7月19日,在与日伪军激战中中弹负伤,誓死不当俘虏,慷慨自戕。牺牲时年仅42岁。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中将。198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窦来庚为“革命烈士”。 窦来庚英勇的抗日事迹已永远地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里。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这位爱国抗日的武术英烈的事迹,在齐鲁大地并未广泛流传,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的现实。而且,关于窦来庚与太乙门武术一些史料零星散碎,并不成系统,好在有冯益汉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收集史料和窦家后人与弟子的口述材料,历时15年创作了此作,以慰武林窦来庚之英魂。 小说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准确的基础上,通过对辅助人物和对部分情节、细节的合理虚构,成就这部小说。小说视野宏阔,以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为背景,以窦来庚的习武之路和战争进程为主线,以窦来庚弱冠习武为切入口,最后以1942年牺牲于沙场结束全篇,书写了他最辉煌也最为悲壮的一段人生——如“名噪济南府”、“醉里悟太乙”、“横刀卢沟桥”、“赴任国术馆”、“热血洒苍山”,全面叙述了窦来庚习武报国的半生,鲜明地刻画了以窦来庚、林信斋、林经三为代表的齐鲁武术英杰的侠义形象。 读这部《武林英烈窦来庚》时,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觉到作者冯益汉对临朐本土历史的关注,以及他在还原历史、重述历史中的努力,尤其是小说中呈现出来的大量史实与乡土风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乡土怀有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正是一种深切的历史责任和乡土情怀促使作者广泛收集史料,并精心构思创作,为武术奇才与抗日英烈窦来庚以小说这种特殊形式树碑立传,并帮助我们与这位英雄有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近代著名武术家高凤岭创立的太乙门武术,作为兼收武当、少林等神州大地南北拳术器械精华的大派,讲求以拳体现“天人合一”,基础拳械有十二路弹腿、基础拳、埋伏拳、太乙玄门剑、缠丝刀、五虎枪等等。高凤岭的大弟子窦来庚将此门武学发扬光大,并在抗日战争中体现了中国武学中的侠义精神。窦来庚出身农村富农家庭,开始学武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在求学之路中渐露头角,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抛弃了在临朐乡间的殷实生活,拜在高凤岭门下,广结志士,一心想摘掉当时中国人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因此他的行为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这也是儒教伦理所规定的侠之大者素有的风范, 《武林英烈窦来庚》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人物传记。尊重史实,灵活运用史实是这部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作者尊重“史”事,又不拘泥于“史“实,较好地处理了“文”和“史”的关系,作者塑造的窦来庚侠义、正直、有勇有谋,他虽然来自乡间,但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既有武夫的勇猛之气和开阔心胸,又有文人的敏锐眼光,他有一身好功夫和豪情壮志,但在当时鱼龙混杂、各派别勾心斗角的社会背景下得不到抒发,作者用写剧本中常用的画面感和戏剧冲突为我们揭示了这种武林英豪复杂的内心和肩头的重任。小说还塑造了历史中真实存在的郎益文、高超、徐福聚等一干拥护窦来庚的有志之士,他们对主人公的形象起到了映衬和烘托的作用。同时,小说还通过一些细节,如派系纷争、军纪涣散、军备落后、军饷无着等,为情节的进行埋下伏笔,揭示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场节节败退的必然性,这显然是作者运用历史眼光反观那段历史的结果。 临朐独特的风土人情滋养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文学语言,作者擅长用对话塑造人物,齐鲁大地上各类方言、俚语、野史、戏文都被他巧妙地揉进不同人物性格的对白中,语言朴实自然、平易近人、雅俗共赏,例如“你是鼻子尖上挂炊帚——耍(刷)嘴呢”“窦家洼打架窦(都)上来啊”“桑树底下低头——你不看葚(事)儿,却是在找葚(事)儿”等方言俚语运用得浑然天成、极富韵味,不仅巧妙地展现了地域特色,更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为临朐本土的武林抗战英雄作传的小说,《武林英烈窦来庚》的完成,已经超越了文学上的意义。作者以一种历史的责任和地域的情怀,在历史的记忆深处寻隐钩沉,将一个不应该忘记的人和一段不应该忘怀的历史用笔墨书写出来,体现了他的历史敏锐性和挑战自我的勇气。因此,我们在向抗战英雄的英灵致以敬意的同时,也应向作者表示敬意! 记者陈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