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潍坊日报·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百年光影传奇”邵逸夫
富豪的精神遗产
我市6月份将举办首届核雕技艺大赛
2014年0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富豪的精神遗产



  ◎陈文

  107岁的邵逸夫老先生走了,无数看“邵氏电影”长大的和在“逸夫楼”成长的人们,都对他致以最诚挚的礼敬。在网上众多对邵逸夫的缅怀赞美之词中,有些人将“邵逸夫”简单地理解为抽打某些富人的精神鞭子,并指责他们的“为富不仁”或“作秀虚伪”。“富豪”在中国是一个暧昧的词汇,人们经常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某些富豪们大手笔的行为,通常的疑问就是“为什么不捐?”把慈善中的捐赠行为当成了纯粹的施舍行为。无论是平民还是富豪,只要是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的财富,都是个人财产,拥有者都有自由的处置权。况且,如果我们将邵逸夫倾尽一生的慈善事业单纯理解为“捐赠”,就没有真正了解到他对国家的那份深沉的爱与责任感。
  纵观邵逸夫先生一生的传奇历程,我们会发现他就像一部厚重的大书,需要花时间才能读懂读透。人们纪念他,除了他宏大的慈善事业外,还有很重要的部分是他杰出的事业成就,他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为香港电影开宗立派,并开创了香港无线广播事业,而在这之上,他没有做一个单纯的娱乐大亨,而是将儒商精神成功地运用在了他的娱乐帝国中:他的古装电影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香港乃至海外华人世界扎根,他还大手笔地建邵氏片场,花心思培养明星和导演,他对演员的高标准要求,直接影响到了如周润发、刘德华、梅艳芳等一代巨星的诞生。在邵逸夫的时代,娱乐圈重视和讲究论资排辈,礼贤下士,没有满天丑闻、哗众取宠、借机上位,每位大导演与明星都从底层一步步做起,想要成功必须通过勤劳、敬业、奉献而获得。
  一生钟情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邵逸夫做事业与做慈善的心态一脉相通,富可敌国的他并不追求个人享受,强调“富而且仁”,他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他不在公众中抛头露面,也不做“有求必应”的散财者,每一笔捐赠都纳入了他的规划版图中。他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从一座楼、一座医院、一座剧场做起,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喧哗的报道,在他离世后,后人将他的慈善足迹串起,就成了一张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逸夫楼地图”。6000多座邵逸夫生前捐赠的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变成点点红光,几乎照耀了大半个中国。
  上个世纪,“美国历史富豪榜”的头把交椅被授予洛克菲勒时,《福布斯》给出了这样的评语:“他不单单影响经济,还直接确定了这个国家的走向。”当下备受关注中国富人们又该影响什么?房价、头条、奢侈品走势还是国家的未来?邵逸夫的遗产给了我们生动的答案:把慈善当作事业来做,把教育当做头号大事来做。财富散去后,邵逸夫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爱国、敬业、慈善和责任心,才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