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数据,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速与上年持平。 “总体看来,2013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分季度看,2013年中国经济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其中四季度环比增长1.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从能耗强度看,全年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7%。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势平稳。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其中12月份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0.71%。 人口就业总体平稳。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年末全国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 三产超二产: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2013年提高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3年中国GDP为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62204亿元,增长8.3%。 “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特征,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 统计显示,第三产业的壮大发展,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最鲜明的特征。1979年至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8%,高出同期GDP增速1个百分点。工商总局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企业户数首次突破1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1.9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单位GDP就业更多、更稳定,消耗能源资源更少,同时也有利于国内消费的扩大与升级。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中国第三产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GDP占比与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张立群强调,尽管提高第三产业占比是未来发展方向,但仍然无法替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仍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根基,中国远未到达后工业化阶段,未来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支撑制造业创新、升级仍至关重要。 “制造业发展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为制造业的专业化、细分化、由大变强提供有力支持。只有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支撑,才能打造一个强大的、协调的中国经济。”张立群说。 让GDP 更轻盈更亲民 中国经济2013“年报”20日新鲜出炉,最大亮点其实并不在于GDP增速保持稳定,而是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 与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相比,第三产业更加“绿色轻盈”,对资源环境更加友好,吸纳就业更多。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GDP更轻盈、更亲民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让GDP更轻盈更亲民,就要加大对传统重化工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必须痛下决心压缩产能,咬牙坚持优胜劣汰,引导传统重化工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 让GDP更轻盈更亲民,就要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把一些地方对招商引资的热情引导到发展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上来,既有利于支撑第二产业增强竞争力又有利于扩大就业。同时,扩大金融等服务业市场准入,以更加充分的竞争和更加完善的市场体系支持服务业大发展。 让GDP更轻盈更亲民,就要深化改革让百姓更多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把GDP这一总量数据变成改善人民生活的“真金白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