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要闻 |
第03版
国内国际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创新,潍坊发展的不竭动力 |
本报记者 马林峰 赵欣波 通讯员 赵有志 |
|
|
潍坊软件园 |
|

|
|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2013年,全市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00亿元,同比增长1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8.5%,比年初提高1.18个百分点。全市共培育优秀科研成果150项。我市所属1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科技部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其中寿光、诸城、昌乐、青州、昌邑、高密6个县市被评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我市连续第六次创建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成绩的取得,是我市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结果。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植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招院引所力度,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关键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引领作用。 产业弄潮积聚科技力量 我市坚持把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产业体系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天一化学等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省第一。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0家,居全省第一,总数达到443家,居全省第二。半导体发光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是全省唯一一个入围的试点集群。潍坊软件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科技创新的数量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孵化平台。盛瑞传动创建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成功举办了8AT10万台生产线投产启动仪式;潍柴动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评审。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8家,市级学科重点实验室6家。组织天维膜等11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其中7家进入最后评审。沃华医药等3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挂牌。全市已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3家,居全省第二位。经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批复为国家级孵化器,新培育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全市国家级孵化器达到5家,居全省第一,在孵企业575家,毕业企业237家。建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沃华中医药研究院、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等13个行业公共研发平台。 招商引智汇聚科技洼地 招院引所是促进科技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去年,我市全方位开展与重点高校院所的深层次合作,加速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技术的需要。在聘请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12名专家担任全市科技合作联络员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招院引所小分队,定期到高校院所集中的城市,开展专题招院引所活动。成功邀请了东北大学、中科院青海盐湖所等高校院所来潍实地考察和项目对接,制定完成了《东北大学潍坊研究院建设方案》。与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就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达成合作协议,相关文件已上报省编办。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校院所分支机构12家,与13家高校院所达成合作意向。新引进高端研发团队6个,组织18家企业申报省级院士工作站。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31家,居全省第二位,引进院士41人,院士团队244人。新组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市级联盟9家。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7家,居全省首位。 此外,我市坚持把科技系统资源争取作为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的关键环节,紧密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建立健全重点科技项目库,全力做好项目筛选申报,推动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 惠及民生创新蔚然成风 为提高科技服务民生能力,我市扎实推动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富民强县、农业良种工程、科技惠民等国家、省级农业科技计划16项,获得无偿资金1000万元。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天津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就在“中国食品谷”建设科研分支机构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加快省级农高区建设步伐,目前科技部和省科技厅已经同意将我市农高区纳入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规划。依托农高区,全面实施国家、省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以寿光为核心创建了蔬菜产业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和示范基地,在全市建设了153个基层服务站点,涵盖了蔬菜、水产、畜禽、物流等11个产业。高新区正式创建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国家级高新区。全力推动诸城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升格为国家级实验区,目前已由省科技厅推荐至科技部。 经过一系列创新思路和措施举措的落实,我市的创新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去年成功举办了“2013海峡科技论坛”,进一步提升了潍坊在海峡两岸的知名度,拓宽了两岸科技合作交流的渠道。建立了厅市会商高层推动机制,市政府与省科技厅每半年会商一次,重要内容纳入省部会商,形成了协同创新新格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