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要闻 |
第03版
国内国际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自行车成为公共交通工具?市民也许想都没想过。如今,随着“绿色、环保、低碳”理念的深入,构建绿色出行和低碳交通体系正成为蓬勃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潮流。2013年10月29日,我市酝酿已久的708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投入试运行,19700辆轻巧便捷的自行车成为继出租车、公交车之后,方便市民出行的又一公共交通工具。 城市发展,推动出行方式改变 随着我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路网结构不合理、慢行系统不健全等现象逐渐显现,市民出行变得不便利、不舒适、不安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低碳、环保、节能,对优化城市交通结构,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大气质量和城市人居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是一项树立崭新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利城利民的民生工程。 2012年,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并要求到2015年,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应达到65%以上。我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市民也纷纷呼吁,迫切盼望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为此,我市以群众需求和意愿为导向,按照“科学规划、周密论证、一步到位、确保成功”的指导思想,适时启动了市区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将其列入2013年市政府为民办好的25件民生实事。
科学规划,民心工程顺民、利民、便民 立足公共自行车短途出行、接驳换乘、健身休闲三大主要功能,经过反复论证,历时6个月制定,我市出台了《潍坊市公共自行车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的实施范围、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工作方法和保障措施。通过发布公告、现场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和汲取市民和社会各界意见,随时对实施方案和工程建设进行完善调整,使公共自行车项目真正成为顺民、利民、便民的民心工程。 在站点规划设置中,注重把握好“五点”(公交点、公共点、居住点、景区点、学校点),综合考虑兼顾不同人群、周边景观协调一致、避免破坏市政绿化设施等因素,突出区域循环,将每个人流集中的区域视为一个小的组团,组团内的站点布局均衡,组团间顺畅衔接,最终在市区形成了一个大的站点网络体系。 2013年10月系统投入试运行,运行首月,累计借车次突破百万人次。截至2013年12月22日,运行第55天,累计借车次数2422540人次,发行各类借车卡1141323张(其中潍坊银行金融IC卡85818张)。 市委、市政府两位主要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市委书记杜昌文批示“感谢同志们为此付出的心血!科学的策划、精心的运作,使之真正成为了一项环保工程、文明工程、民心工程,堪称民生事业的创新范例。望再接再励,继续加强绿道建设、站点布设和运营管理服务,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市长刘曙光批示“很好。管好用好。”
看得见的风景,看不见的文化 在潍坊,市民只要缴纳200元押金就可申办一张公共自行车租赁卡,在1小时内免费骑乘,并可在全市所有租赁点通借通还,公共自行车实际上已成为市民的免费出行工具。 1月8日,市民王曙光走到离家门口不远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熟练地刷卡、取车,骑上自行车往单位赶。骑到单位附近的还车点,他再次刷卡、还车,一次租用车过程顺利完成。 无论晴天雨天,19700辆公共自行车,在全市700多个服务点,安静地等待市民取用,既是一道风景,也是城市让生活更方便更低碳环保的体现。 当骑行在大街小巷,迎面遇上“公共自行车一族”,一种生活方式的共识,会让市民陡然产生一种亲切之情。 在东风西街一个站点,正在取车的市民张春晖说,他自己有张卡,儿子还有一张。从出发地附近站点骑到目的地附近站点,及时还车,从去年11月办卡开始使用公共自行车到现在没有花过1分钱。 “选择骑公共自行车的人,至少是崇尚健康生活的,并且愿意遵守一种契约。”市民张春晖认为,租用车辆无人监督、自觉运行,这种行为包含着诚信成分,它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运行,是对城市文明和文化的有效培育。 在潍坊旅游的吴晓倩女士开车经过早春园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看到集中停靠的漂亮自行车,立即停车饶有兴趣地询问工作人员如何办卡。“骑车穿行潍坊,能更好地领略到这座城市的美丽,而且绿色、生态,很符合潍坊的城市形象。”采访中,吴晓倩道出了想要办卡的原由。 记者王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