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这也许是很平常的年前的一天,些许寒风、飘雪,些许阳光,车站里人潮汹涌,大街上人来人往,超市商场入夜灯火辉煌。其实日子没有什么改变,只是我们的心里,习惯找一个开始,寻找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来抹去浮尘,擦亮梦想,让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节点,我们又回到普通人的身边,他或她在书斋握笔,在农田挥汗,在工厂劳作,在校园诵念……其中最为相同的,是对文化与艺术的热爱。有的人大字不识,却剪得一手好窗花;有的人没上过一天美术课程,却画得一手好画儿;有的人不识一线谱,却有一副好嗓子;有的人不是教师,却在校外给学生们办起了免费艺术课程……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包容,只要热爱,在心中舞台,您就是最耀眼的明星;它无形,爱唱就唱,爱画就画,无需证书、学历、奖杯的证明,它大度,只要一支笔、一首歌、一把剪刀就可以开始艺术家的旅程, 于是,我们将您的故事告诉他,将他的故事告诉您,让大师讲自己,让普通人谈理想,让过去的历史和即将到来的梦想激励更多的人。新年之际,我们再次走访平民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或是一张剪纸,或是大型造像雕塑;他们手里摆弄的,或是花布陶土,但通过他们的一双巧手,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或贵重的材质或不起眼的小玩艺,在他们手中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像一个个生灵,带着历史乡土的清新气息或带着时代脉搏的滚烫温度,唤醒我们心中对美的感知,对生活的热爱。 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时代变化太快,信息过于密集,人心纷扰浮躁,急促的大破与大立、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中,价值开始模糊,但是在幽晦不明中,他们仍然坚信自己在做的是扎下根的、长远的、有意义的事情,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们的话语和作品中多了一份笃定和从容,对于时代,对于历史,有些基本的做人原则和艺术信念,是值得用上一生的时间去坚守的。 当记者问起他们的梦想,大家的回答各有不同:再出去走走,多画些画,再添台新设备,但常说的是:“都挺好的”、“够吃够穿就行了”、“家人平安”,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真诚质朴,普通人的梦汇聚起来,不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吗?就让时间如光,串起颗颗梦想的珍珠,折射出更亮的阳光,照亮你前进的道路和梦想,新的开始,愿大家一切安好,梦想起飞!
孙秀兰:针线中的坚守 临近年根儿,寒亭区布玩具制作师孙秀兰每天忙得团团转。母亲回村里老家打扫卫生、蒸馒头,丈夫也到婆家去忙年,面对一堆布玩具订单,孙秀兰天天熬到凌晨两三点,早上六点来钟就得起来,还好妹妹来帮忙做缝纫,再加上两个懂事的十岁双胞胎儿子,让孙秀兰省了不少心。 记者刚来到位于寒亭区幸福路上孙秀兰的“作坊”兼住家,跟记者聊着,她也不忘拿着针线做活儿。她做的正是今年刚设计的马玩具。乡土气息浓厚的花布做成了一匹可爱的小马,马背上还搭着一个明黄色的小马鞍,寓意“马上平安”,“去年去北京的时候,在恭王府里看到了康熙御笔书写的‘天下第一福字’石碑,我就按那个‘福’字设计了图案放在马鞍上,再加上铜钱的图案,就是祝愿大家‘马上’有福又有财吧。”孙秀兰笑着说。 今年36岁的孙秀兰是“潍坊市首批工艺美术大师”,她从小就跟母亲孙爱美学习制作布玩具,十几年间,她在传统布玩具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玩具品种由原来的1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500多种。孙秀兰制作的布老虎、布狮子曾先后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大型民间工艺品展览。 像孙秀兰制作的纯手工布玩具利润很低,“我们这种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经常是刚设计出来一个花样或形状,卖了几个,就开始有仿制的了。”孙秀兰说。面对渐渐长大的两个儿子,今年家人做出了决定,丈夫出门打工,孙秀兰自己在家里做活儿。“如果我也出去打工,挣的比做布艺多,但是打小我妈就嘱咐我,这个手艺绝对不能丢,一定要传下去。所以我就告诉自己,难也得坚持下去,而且最重要的是,绝对不掺黑心棉。” 孙秀兰的新年梦想和她的手艺一样质朴:“愿望是全家人都平平安安的,孩子成绩还不错,多挣点钱给他们补补英语,来年学习越来越好。”她说。采访结束,她和儿子们装满了一个近一人高大箱子的布老虎。妹妹帮她背上肩,她就急匆匆地出门到杨家埠送货。“台湾客商要的货,赶着年前跟人家发出去。”孙秀兰和记者说。在寒风里,她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继续奔波在家和杨家埠之间。
傅绍相:在传统中创新 一提起马儿,省工艺美术大师、雕塑家傅绍相就给记者展示了他和同事们今年设计制作的马年雕塑。“我们每年都会设计生肖形象的雕塑艺术品,今年的马儿雕塑我们用了世界前沿的‘热着色’技术,用特殊的技术让化学着色剂与铜发生作用,让金属雕塑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效果。” 随着傅绍相的介绍,我们看到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泽逼真的铜马雕塑:传统的马到成功、马踏祥云、马上封侯等吉祥造型中,马儿们身形健美,膘肥身健,四蹄修长,它们或昂首嘶鸣,或举足欲进,或翘尾而立,仿佛随时可以奋蹄狂奔。 傅绍相和他的团队还参考了唐朝艺术品中的马儿造型,“唐代的马儿看起来肥美、壮实,很华贵,唐马就是盛世的象征”。傅绍相说。记者在《游春》这件作品里,发现其中的马儿不似传统的奔马或跃马,就像唐画里的马,在树林中悠闲自在地散步,自信优雅,雍容华贵。圆润的线条和结构表现出了马的俊朗、强健与吉祥。 今年,傅绍相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在雕塑艺术上不断前行,除了继续加强手工制模技艺外,他们还引进了3D打印技术,可以在原模的基础上制作不同大小的雕塑作品,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傅绍相还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为全国的雕塑家们打造一个雕塑工作平台,“我想与更多的雕塑家们一起,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把传统的雕塑艺术在新时代环境下继续发扬光大。”
王锡芝:老绝活剪新意 进了腊月,天气渐冷,昌邑市龙池镇瓦东村的王锡芝老人和老伴减少了出门的次数,但是活动量却一点也少不了。老伴每天忙着房前屋后地打扫,而王锡芝老人早上一头扎进西屋的“书房”,直到中午饭点儿叫他才出来。 “快过年了,村里镇上需要窗花的人多了,得了空儿多剪点儿。”王锡芝说。他设计了几个传统的马年造型剪纸,一对一对儿的大红骏马看着喜气洋洋。书房两米长的大案上,老人正在给创作中的《八马图》打底稿。“剪纸剪一个面容易,正面或侧面都好剪,难得是剪出不同面,不同的样子来。”王锡芝说。老人已经完成了《五马图》,大幅剪纸中五匹马儿每张马头的角度都不同,神态各异,脚踏祥云,别有情趣。为了剪好《八马图》,老人在家里挂了幅徐悲鸿的群马图,整天揣摩马的动态造型,“有时候吃饭都叫不动。”老伴儿半埋怨半开玩笑地说。 今年已经78岁的王锡芝老人是昌邑市首批民间艺术大师,痴迷剪纸近70年,他的剪纸粗犷简练、古朴浑厚中又带有时代气息。剪纸之外,他还免费教周围的孩子剪纸。没有上过一天美术课程的他除剪纸外,最爱中国画,在他的书房里,除了居中的大案子外,四周全是剪纸的材料和宣纸画册。王锡芝老人最大的心愿是把剪纸艺术传播和发扬光大,让剪纸这朵艺术奇葩传承下去,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谈起马年心愿,王锡芝老人说:“就我们老两口在家,吃穿都够,钱也够花,能剪剪纸,画画儿,我就很知足啦!”
曹军:用面塑讲述故事 一扎、一挑,一画、一勾勒,一条漂亮骏马的尾巴就展现在众人眼前。为迎接农历马年的到来,高密面塑艺人曹军以“马”为题材,创作了《骏马奔腾庆丰年》系列面塑作品,特别是其中一座张飞骑马奔腾造型的面塑,张飞赤膊拿枪,座下一匹彪悍威武的黑马半身近乎直立,仿佛马上就能踏入战场,横扫千军万马。 曹军一直觉得,面塑是一种用心创造的艺术。“要做就要做好,如果敷衍了事,不如不做。”曹军说。做这匹张飞跨马的面塑,他构思了一整天,花了三天的时间才捏完。曹军的面塑与传统抽象的面塑不同,以逼真、传神、精致见长,他注重人物表情气质,尤其注重人物的喜怒哀乐,背景、服饰、器物的捏制无不特色鲜明。 “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面塑这条路继续走下去,越走越宽。”曹军说,为了与时代接轨,他利用闲暇时间苦读莫言作品,在充分了解作品中的人物灵魂后,将把其中100多个人物形象以栩栩如生的面塑形式展现出来,其作品完成后将被纳入莫言文学馆。对于年后的展望,曹军说,“我希望家人平安健康,儿子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其他的就是面塑精益求精,今年我计划继续做些现代人物造型,贴近生活,有更多我们高密的东西在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