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平
近日,盐城滨海论坛里,一则称赞滨海县一家民营医院的老医生给病人开一元钱药方的帖子引来网友点赞。这位老医生叫季云天,今年74岁,从医40多年来,他给病人开低价药方是常事,有时候他还劝病人不用打针开药。 小处方解决了患者的大问题,在这个医疗费用畸高的年代里,很容易引起网友的纷纷称赞。这样的医生能够成为新闻,本身就说明这类医生的稀少。他们能够存在本身就是对现行某些“过度医疗”的拷问,是很不容易的。现在不少医院科室的医护人员收入=(收入-支出)×系数。开一元钱的处方就意味着,医生自身的收入要降低,医院的收入也要降低,而多数医院是无法容忍这种行为的。 季云天也遇到过这个难题,他刚退休时,曾经被一家比较有知名度的医院聘请,但是最终却因为自己全年只完成了8万元指标被解聘了。与此类似的还有兰越峰,从科室主任变成“走廊医生”,身份发生切换只因她不愿成为过度医疗这个利益链条上的一环。良知让她走上了对抗潜规则的道路。然而她获得的结局是绵阳市人民医院部分职工走上街头,要求开除“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的“走廊医生”。 季云天能够继续在医院治病救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名医的身份,以及滨海这家医院的负责人的眼界。开一元钱药方对医院的总收入会有影响,但长期来说,会对整个社会起到正面的影响,对医患关系的缓和是好事。 大多数医生不能像季云天一样坚持开低廉的医药,大多数的医生还是要服从以药养医的模式,否则不光是体制会打压这些有良知的医生,甚至同事也会责怪其破坏他们的盈利模式,“走廊医生”兰越峰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当下,季云天一个人无法改变“过度医疗”的社会现实,这只能靠制度。在终结以药养医制度之前,我们还不能对一元钱药方过于乐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