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向东 我的老家诸城市枳沟镇西安村,地处诸城西部边缘,距城区还有25公里路程。村子向西和西北方向,跟日照市五莲县的村庄接墒种地,既无地利之便,又无工业项目,生活在村里的父老乡亲主要还是靠种地生活。 春节期间,我回老家小住几天,于这样一个偏僻的乡村,在和老少爷们的家常拉呱中,却分明听见了城镇化越来越近的脚步声。 年轻人都去哪里了? 只要看到胡同里的轿车多起来,长居村里的老人们就知道,要过节了。而轿车最多的时候,还是要数春节。在老人们眼里,春节成为村庄一年中人气最旺,也最具活力的日子。 村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外出务工,主要流向三个地方:诸城城区、潍坊和青岛。在诸城城区务工的年轻人,主要进入了纺织服装、汽车制造、食品加工、机械加工等行业的企业。在潍坊务工的年轻人相对较少,主要在电子和服装类企业。而到青岛务工的人员则主要集中在汽修行业。目前在青岛从事汽修行业的有近三十人,年龄跨度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有的自己开了门头,有的在4S店或汽修厂当起了师傅。 谁在种地? 王启业今年57岁,他种着自家名下的承包地,虽然收入不高,但很省心,从种到收,都用机械,闲下来的时间就近打点零工。像他这样种地的人,在村里仍占大半。 另一种是搞规模种植。除了种着自己的承包地以外,再从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那里流转一部分土地,百亩以上规模的有两户,王成军的家庭农场有200亩,王宜武的家庭农场有130亩,还有五六户规模在三四十亩到五六十亩不等,主要种植黄烟和蔬菜。 王宜武说,在他的家庭农场里常年打工的有8人,都是本村妇女。另外像大头菜移栽、烟苗移栽、掰烟、烤烟等忙碌季节,再临时从村里雇人。他说,二三十岁的青年现在没有种地的了,种地的都是四十多岁往上数的人。 年轻人还回来吗? 村里早先进城务工的人,只是抱着出去“挣钱”这一较为单一的目的,即便夫妻双双外出务工,也还是把老家的房屋留着。在他们心里,这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 但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先是有些在外务工者老家的房子常年空闲,即便节日回家,也是住在父母或兄长那里。像在青岛干汽修的,因为离家远,都是整家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男人干汽修,媳妇就在附近的企业里打工,子女则在当地的学校借读,老家房子碰到合适机会便卖给别人了。而这两年结婚的年轻人,都会把“家”安在务工的城市,在城市里买一套楼房。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都已经意识到:年轻一代再也不会回村种地和生活了。 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最初的动力是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人往高处走嘛;而进城以后,则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慢节奏的乡村就再也回不去了。这不就是一个城镇化发生和演变的过程吗? 城镇化的威力无远弗届,正在深刻改变着村庄的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