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时间2月16日凌晨,中国演员廖凡以在电影《白日焰火》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华人男演员。在无限风光的背后,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影帝?日前,廖凡在北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专注热爱 厚积薄发 廖凡出生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母都是演员,小时候的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剧场的乐池里度过。真正有做演员的想法却是快上大学之前的事,廖凡说,那时候主要是出于兴趣和长期受到的熏陶。上大学后,廖凡开始把表演当成一项事业。他说,“我不想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演戏是因为纯粹的热爱。” 那时,好朋友们说他“比较笨”“反应慢”。廖凡说,“我不太会变通,有些一根筋,有时候有点较真,这确实是我性格当中的一部分。后来我回想起来,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我脑力有限、没那么机灵,这让我只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并把它做好。” 对于此次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廖凡表示,“比我会演戏的演员有很多。获奖的事情我无法左右,但是在获奖之前我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因为对这部电影,我已经付出了我能够做到的一切,我想表达的也都在作品中表达出来了,我真的很满足。获奖是一种锦上添花,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得了奖,我才觉得它对我来讲很重要。在拍摄中,我一直在感受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喜悦,它让我回到了某一种我曾经丢失的状态,让我找到有一些迷失的自己。” 廖凡觉得,“有很多时候一些媒体的朋友经常给我植入一种想法,有人总是问‘你不红,着急吗’?其实我一点都不着急。被问的次数多了,我就想,我是不是应该着急?变得对自己似乎要有一种要求。但转念一想,这只是别人的灌输。更何况,对于成功,等待是必须的,我只能踏实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每个人看待成功的标准其实都不一样。我觉得媒体对我‘怎么还不红’的催问可能是出于一种善意,在当下可能缺乏一些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就能成功的例子,很多人的心态都比较着急。” 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是演好戏的养分 廖凡说,“我很羡慕有些演员,演戏只是他们职业经历的一部分,他们做演员之前干过其他工作,与社会接触得很广,对于人了解得非常透彻。而我以前曾经闷头于‘搞创作’,想抛开世俗的生活,不管身边的事情,但我慢慢发现受到了局限。我发觉生活给你带来的会比你想像的多得多。有时候生活看似单调,其实比演的戏更充满了戏剧和荒诞。观察生活是演员应有的一种习惯,从表象揣摩人物的心理,为演戏找到一种支点。” 大二的时候,为了演一位磨刀的老头,廖凡跟着一位磨刀师傅走街串巷了很长时间,最后小品得了全国艺术院校小品大赛的一等奖。此次拍摄《白日焰火》,廖凡也在哈尔滨的刑警队呆了半个月。现实中的这些人物都是廖凡演戏的“老师”。 对于挫折与低谷,廖凡说,“有些逆境在主观上无法改变,但人总有选择的权利。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或者是什么都没得到,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要享受这个过程。你可以选择痛苦地度过,也可以选择愉快地享受,那为什么不选择后者呢?尽管也有疑惑的时候,但我总的感觉是快乐的。人所经受的一切都会在身上留下一些印记,对我来说,可以积累到戏中爆发出来,也是一笔财富。” 廖凡觉得,生活经历会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认知。演好戏的综合因素很多,读懂人是其中之一。此外,一个志同道合、对事业充满热爱的团队也是一部戏成功的基本条件。 期待国内电影的多元发展 对于国内电影业有些电影“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廖凡表示这种现状更多的要依靠观众来改变,“一个行业良性的发展,必须有一种标准以及人们对于是非的判断。近几年国产电影发展的不错,各种类型的电影都有了。影片类型应该是多元化的,除了高票房的商业片,也要有一些片子留给小众的观众去看,市场细化、大家都有空间才是良性的发展。” 廖凡觉得,艺术电影没有大片那样的高票房,缺乏资金支持、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是国内外都存在的现象。国外比较成熟的一点是,小众电影会有专门的院线来面对特定的受众。改变现状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但国内也开始有多一些的投资人关注艺术电影领域。“以前那种得奖就意味着票房失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