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综合新闻 |
第03版
时评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潍坊市滨海海洋经济区区域规划》(2013-2030)暨原《潍坊市沿海地区总体规划》修编方案规划公示 |
|
|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突破滨海”的决策部署,科学引领沿海地区建设发展,我局组织对2008年编制的《潍坊市沿海地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提升。本次规划范围地跨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寿光市、昌邑市,规划面积2681平方公里,规划年限2013-2030。以全域统筹、产城融合、生态支撑、中心突破的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契合区域战略发展要求,协调各区市的建设,确定了以滨海开发区为中心,寿光北部、昌邑北部为两翼的开发格局。按照程序,规划主要内容已于2014年2月28日在市规划局网站公示,现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请于2014年3月30日前反馈我局。 市规划局网站:http://ghj.weifang.gov.cn/ 联系电话:8080986 邮箱:wfghjsjk@163.com 潍坊市规划局 2014年2月28日
一、沿海地区总体布局 以“全域统筹、产城融合、生态支撑、中心突破”理念指导用地布局规划,鼓励用地功能混合,依托产业发展形成城镇化基本动力,以产业带动城市发展,确定以滨海开发区为中心,寿光北部沿海区、昌邑北部沿海区为两翼(副中心)的发展格局,形成集中紧凑、低碳高效的用地布局。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统一布局的原则,规划到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产业园区等共约为596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规模约为315万人(详见图一)。
二、构建完善的区域交通体系 规划打造“一环两横六纵”的区域交通网络,强化沿海地区东西向联系,整个沿海地区的空间联系将极大地加强,实现交通一体化。 一环:以环渤海大通道、国防路、下小路、新海大街和大西环形成的沿海地区主要环形干路体系,覆盖了沿海地区产业园区与各个城镇。 两横:两条东西向交通主干道联系滨海区、寿光沿海地区及昌邑沿海地区。滨海大道——环渤海大通道的一段,作为地区性环渤海湾南岸城市的主要通道,道路为半开放、带辅道形式,作为城市主要景观大道。三号公路(新海大街)——联系三片区南部城镇的快速通道,利用现有东西城连接道路改造为半开放、带辅道形式,为综合运输车流。 六纵:六条南北向主干道将沿海地区与潍坊市、寿光市和昌邑市紧密联系起来。寿光大西环——联系羊口、渤海化工园、西部城镇和寿光市区的快速通道,道路为半开放、带辅道形式,为综合运输流;羊田路——联系东营、小清河湿地生态保护区、羊口镇及工业园区、西部城镇和寿光市区的快速通道。疏港-潍日高速公路——疏解货物、联系潍坊港区、海化产业园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南部城镇的快速通道,道路为半封闭和封闭形式,以大型货车交通为主;北海路——联系欢乐海、白浪河生态湿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潍坊老城区的快速通道。滨东快速路——联系欢乐海、滨海中心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潍坊老城区的快速通道,可结合虞河大堤铺设,建议道路为半封闭形式,以小汽车交通为主。下小路——联系下营镇及项目区、东部城镇和昌邑市区的快速通道(详见图二)。
三、建立统筹发展的城镇体系,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一)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打造以滨海开发区为中心,合理配置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满足沿海地区及全市的公共服务需求;以羊口和下营为副中心,主要满足各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同时打造八个镇级服务中心和三十四个园区服务中心,主要满足各镇、园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功能,以及实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详见图三)。
(二)市政基础设施 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建设“供需和谐有序、系统安全稳定、网络坚强可靠、设备先进规范、技经指标优良”的电网系统;大力发展各种通信设施建设,积极采用先进的各种通信设施,提供各种通信手段,通过网络的建设,实现各种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详见图四)。
四、生态格局保护规划 根据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以及自然生态因子的分布,整个规划区呈现“斑块——廊道——基质”的总体格局,规划区的绿色体系呈现“两带、多廊、多节点”的生态格局。 “两带”——一是保护浅海“北带”,重点加强自然岸线保护,合理利用岸线资源,结合海岸线防护林打造“海洋自然生态缓冲带”,严格控制部分潮间带、生态节点,不得进行大规模人工改造;二是结合荣乌高速公路建设宽约2000-3000米的主要沿海防护林带,形成贯穿规划区东西的第二道人工生态“南带”,既可对滨海区域乃至整个潍坊进行较好的生态维护,又可以形成生态景观带、旅游休闲带。 “多廊”——主要河道两侧划定保护范围,控制开发强度,白浪河两侧绿带均不少于100米,其他河流两侧绿带均不少于80米。 “多节点”——重点维护填海生态节点、清河生态湿地、柽柳林自然保护区、双王城水库、巨淀湖水库等自然景观资源,以承载生态保育、生态维护、景观营造和滞洪减灾等多功能复合(详见图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