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生活大不同,‘低碳生活’进家庭;家里装上太阳能,男女老少泡‘温泉’;沼气使用作用大,促进经济循环化……”如今,在青州农村,节能、环保的“低碳生活”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低碳生活”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新选择。 热水器上“房” “自从有了这个‘宝贝’,啥时候都有热水用了,在家也能洗个热水澡,洗衣、做饭也不用烧水了,方便又环保!”近日,王坟镇大田庄村的褚兴华指着自家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高兴地说。据他介绍,现在村里掀起了一股“太阳能热”,已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节能意识也在增强。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后,农民做饭、洗菜、刷碗,洗脸、刷牙都可以用上热水,既省事又节省烧开水的电费,房顶的一排排太阳能热水器已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见炊烟闻饭香 在高柳镇西朱良村徐效云家干净敞亮的厨房里,他的女儿正用沼气炉忙着为一家人做晚饭。随着沼气炉内蓝色火苗的上蹿,锅内开始升腾起股股热气。“过去家里做饭都是烧柴和煤,费时费力不说,还污染环境。用上沼气后,既干净又卫生,每年光燃料钱就能节省一千多元。”徐效云说,“你看,阀门一开,蓝色的火苗蹿得好高,煮饭、烧开水等方便、卫生。” 据了解,西朱良村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奶牛村”,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奶牛,以往,还没进村,牛粪味便扑鼻而来。前几年,村里的部分能人利用牛粪资源建起了沼气池,产出的沼气代替液化气用来烧火做饭,既改善村容村貌又省了钱。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州农民重视沼气的利用,在加快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的同时,该市还积极推行“畜—沼—菜、畜—沼—粮”的种养循环模式,把沼气用途进一步向生产生活延伸,不仅解决了群众的生活用能,还带动了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目前,沼气池已经发展到近3万座,受益农民达10万人。 绿色出行成风尚 家住王府街道五里村的赵静在中心医院上班,以前一直是开车上下班,节假日光找个停车位就需要十几分钟。自从家门口和医院大院内设立了公共自行车站点,她改骑公共自行车上下班,不仅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每月还能节省300多元的燃油费用。 为引导群众绿色出行,该市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根据人口居住、购物、流动等因素,在全市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526个,投入自行车11000余万辆,主道路自行车站点间距不超过300米,更有部分自行车点直接设在了村头,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出行。目前,该市共办理公共自行车卡4.25万张,高峰期公共自行车日平均使用达到1.5万余人次,有效缓解了日趋紧张的城市交通,骑公共自行车成为群众健身出行的新风尚。 记者刘名顺 通讯员郑秀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