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祥夫
作为“时年八节”的马年清明节,又将如约而至。实际上,上个周末,很多地方已经迎来了第一个祭扫高峰日。接下来的这个大周末,祭扫人群和踏青人流叠加,更会为交通增加不少压力。而在缅怀先人之时,烧纸钱、放鞭炮等传统旧习,也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更会带来安全隐患。 凡此种种提醒我们,清明节,可以“清明”之风,表达慎终追远之意。 鞭炮声声、香烟缭绕,固然是自悠远的文化中积淀而来,有着深厚的心理基础。但寄托哀思、缅怀故人,更需要的是静思怀想和心诚意至。孔子论祭,说“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思故旧、念亲恩,岂在喧嚣嘈杂热闹?更何况,公共陵园或墓地,仍属公共场所,搅扰了他人的凝思之心,更污染环境、威胁安全,无疑有悖公德。多点敬畏、多点清新,本该是清明文化的一部分。 还有人不忘借清明牟利。年年翻新的祭品市场,今年又出“奇葩”,无线路由器、“马上体”冥币、冥间证件套装等“潮品”,让人先讶异而后无奈。其实,这是对清明文化的一种误读和庸俗化。清明祭扫,实际上是孝道的体现。亲人在世时厚养之、过世则哀思之,清明正是一个表达情感的契机。如若以此炫耀攀比,甚至薄养厚葬,谈何孝道? 祭祀的实质,是心境的传达。扫去一方尘埃,擦亮一张照片,放上一束鲜花,说出一段真心话,就能够达到追远思古的目的。较之于鞭炮和烧纸带来的诸多不便甚至于危害,人们可以选择更健康、更绿色的祭祀方式。献一束花能够寄托哀思、传递怀念之情;植一棵树能够象征家业长青、薪火相传。即便是日渐流行的网上祭祀,也可通过虚拟空间,保存逝者的人生信息,达到更多地了解和缅怀故人的目的,还能够为子孙后代保留一段珍贵的记忆,可谓新颖。 当然,清明要清朗,还需社会管理给力。既需要针对集中的人流,提前预案、做好准备,疏导交通、方便出行;也需针对公众节日行为加强引导,比如用鲜花替代鞭炮、用植绿替代供祭品等;更需要做好节日的安全工作,如北京在空中布置直升机,随时启动空地联勤指挥,在墓地、重点林区等加强部署消防执勤力量,都是想在前面的举措。 “梨花风起正清明”。让清明回归清洁而明净的本色,既是个人情感所盼,也是社会和谐所需,更能涵养文化传统,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