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风筝会特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风筝会特刊
 
标题导航
“文化模范县”激情绘就新篇章
2014年04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模范县”激情绘就新篇章
— 临朐县加快文化繁荣发展纪实
  华艺雕塑一角  记者孙树宝摄
  送戏下乡  陈广军摄
  沂山文化节之祀山大典 (资料片)
  恒彩数码相纸生产车间  姬光飞摄
  龙韵文化艺术城鸟瞰  (资料片)
   临朐文化中心鸟瞰图 (资料片)



  □本报记者 付生   通讯员 祝红蕾 姚新
  文化由软支撑变为硬实力,是临朐“文化兴县”战略的精彩体现——
  恒彩数码作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被省商务厅推荐参加商务部全国文化出口企业评选,其高仿真项目亦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重点项目库。文化、科技、环保等成为恒彩数码取得市场通行证的关键词,其彩色喷墨打印耗材产品因高质环保,远销东南亚、非洲、大洋洲等地区,出口额达310万美元。
  在临朐,越来越多的文化项目、产业告别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进入了既有地域文化底蕴优势,又有独到前卫创意的开阔宏大格局。华艺雕塑、宽惠红木、红叶地毯等文化企业纷纷杀出行业重围,走向国内国际市场成为“文化领军”,临朐文化产业在竞争中提升了品质,获得了机遇,迸发了活力无限。近年来,临朐县立足“文化兴县”战略,把建设文化强县、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力引擎,立足本土丰厚文化资源优势,兴产业,做服务,惠民生,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了重文兴文全民爱文的的大文化格局,在古老的骈邑大地上奏响了盛世文化兴的主旋律。
拓展视野
描绘产业恢弘蓝图

  在临朐丰厚的文化土壤培育下,精美的石头也会唱歌。从历史深处挖掘出的红丝石、五彩石,经过巧妙构思和精雕细琢后成为收藏珍品,一方形似香港地图的奇石拍卖成交价为42.9万元,而形如巨龙的天然风景石可以高达百万元。天然瑰宝出灵秀,地育奇石满山川,在勤劳的临朐人民手中,文化点亮资源,石头变作黄金。数以万计的石头在这种文化驱动力和市场吸引力的带动下,从四面八方涌向临朐。来自阿富汗、南美、非洲等海外的各色水晶、玛瑙、宝石在文化市场的奇石展馆里争奇斗艳;连续举办7届中国观赏石展销博览会的临朐成为江北最大的奇石集散地,年经营收入达12亿元,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买世界,卖世界”的市场大格局。
  小石头做成大产业,得益于临朐对市场胸有成竹的把握和对文化高屋建瓴的策划;长远规划,宏图大略,才是引导市场潮流、形成产业集聚的内在原因。临朐以高瞻远瞩的气魄规划文化产业“一带两区三中心”的新版图:“一带”即弥河文化旅游景观带,“两区”即雕塑文化产业园区和红木文化产业园区,奇石交易中心、临朐书画交易中心、临朐花鸟盆景根雕交易中心“三中心”,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发展格局。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办法》等激励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并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突出“奇石、小戏、书画、雕塑”四大主导文化产业品牌,因势利导,建成奇石市场、观赏石市场、临朐文化城、金地商城、龙韵文化艺术城5大文化龙头市场,打造了集观赏、销售、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绝佳平台。深入实施重大项目、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带动战略,以建设体现临朐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聚集区为重点,华艺雕塑、红叶地毯等一批实力强、带动面大的领军文化企业春笋般涌现,文化雕塑产业园、临朐红木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迅速崛起,“文化智造”独特魅力,形成活力奔涌的大文化格局。
  目前临朐县已发展壮大奇石、书画、雕塑、红木四大文化支柱产业,培育出一大批产业明星。华艺雕塑已跻身全国五大雕塑企业行列,《百子闹鸢》、《风筝魂》等40多件作品,成为享誉中外的精品,并获得泰山文艺奖、鸢都文艺奖等奖项,其创作的《红高粱》大型泥塑群雕被莫言文学馆收藏,目前已成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企业、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红叶地毯成为临朐首个“中国驰名商标”,鲁艺红木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红木嵌银漆器先后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国际轻工博览会金奖”;唐风古韵的龙韵文化艺术城则走精品路线,打造顶级展销平台,目前已成为涵盖古玩、字画、玉器、工艺品、茶艺等十几种商业业态的文化产业大观园,现已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风起云涌的文化产业带动起了蓬勃发展的文化队伍,目前,临朐奇石经营业户已发展到1万多家,从业人员达4.8万人;61家雕塑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6亿多元,扛起了“山东省工艺雕塑特色产业基地”大旗;书画创作骨干1800多人,其中省级以上书协会员、美协会员60多人,形成了书画创作、装裱、销售一条龙的发展模式,以重点项目推动产业集聚,激活的是全县文化产业的大潮涌动。全县民营文化企业和个体文化工商户发展到1.6万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形成了涵盖奇石、书画、雕塑、红木嵌银等41个门类、150多种产品的创意文化产业体系,构建出布局结构合理、主导产业突出、本土特色鲜明、创新力和竞争力较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广建平台
打造百姓娱乐空间

  文化兴盛,意在造福百姓。近年来,临朐倾力实施文化惠民五大工程,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点上抓提升、面上抓拓展,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了多重文化服务阵地,实现了县、镇、村三级文化设施整体提升,让城乡群众普享文化雨润。
  产业兴,事业旺,文化项目惠民生。总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县文化中心集合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城市规划展馆等6个场馆于一体,即将成为“文化临朐”的地标性建筑。新建镇街文化广场4处,改造提升镇街图书馆3处,全县13处镇街均已建成了符合省、市标准的规范化综合文化站,全县345个中心村、85处社区全部建成了村文化大院、文化中心,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均达到100%,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与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镇街图书馆“一卡通”工程正强力推进,并率先在全市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投资500万元对县体育中心进行了修缮,成为临朐县大型文体活动的“主战场”,滨河公园、体育公园、文化公园、黄龙公园等8处文化休闲公园点缀在弥水两岸,搭建起更具品位和承载力的文化大舞台。村村有队伍,人人能演出,家门口的大戏四季不断,群众当主角的好戏天天演不完,这已经是临朐百姓文化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
  依托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临朐积极培养文化人才、构建文化梯队、开展文化活动,打造出上下联动、辐射全县、贯穿城乡的群众文化活动大格局。通过实施“十百千”文化培训工程,对10名文化站长、100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人员、1000名文艺骨干和文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内容涉及文学创作、戏曲、书法等各个门类,至今共举办培训班80多期、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利用传统节日、特色活动等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每年都组织各项文艺演出近200场次,年年都举办的“文化临朐·和谐四季”系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艺术节、文明之夏、元宵节街头民间艺术表演暨花灯展等文化活动成为百姓生活响当当的“品牌栏目”,参与人员达10万余人。全县有活跃在民间的乡土剧团、秧歌、腰鼓、周姑戏、吕剧等表演队伍100多支、各类文艺骨干4000多人,成为城乡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锻造品牌
传承文脉源远流长

  盛世文化兴,临朐致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传承历史文脉,提升文化发展的层次和内涵,激发了群体创作力的激情喷涌。近年来,临朐先后创作并发表各类文艺作品万余件,其中1800多件作品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500多件作品获奖。小品《骆驼石》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并获第六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周姑戏《珍贵礼物》获首届山东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优秀剧目奖,长篇小说《燃烧的河山》、歌曲《春来了》、陶艺雕塑《百子闹鸢》等10余部作品相继获“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第二届“风筝都文化奖”特别奖。著名词曲作家阎肃、吕远为沂山创作出歌曲《沂山谣》,后经拍摄录制MTV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沂山热”;以沂山为背景地策划的动漫片《赵匡胤伐韩通》与央视频道达成了合作意向。人才辈出、精品迭现,在这片文化沃土上,一曲曲耕耘与收获的赞歌,描绘出临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靓丽明天。
  临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北辛文化遗址群和马庄摩崖造像被评为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沂山齐长城遗址保护项目和西朱封龙山文化遗址公园项目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全县文化遗迹总量共计669件、文物藏品达5000余件(组)……近年来,临朐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历史文脉得到传承。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成立起文物管护专门结构,全县文化遗迹、文物藏品等均建立了科学档案、设立了保护标志,形成了完善的县、镇(街道)、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
  同时,临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数据库和传承所,编制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行动计划,将保护经费、保护措施和传承人一一落实,并长年开展技艺展演活动,实现了非遗遗产有效传承、活态传承。目前全县拥有县级非遗保护项目168个,市级保护项目7个,省级保护项目4个,正在挖掘整理的项目14个,并设立了周姑戏、桑皮纸制作技艺、红丝砚制作技艺、沂山祭祀礼仪、全羊宴制作技艺5个县域非遗生态保护实验区。
  临朐这个久负盛名的“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模范县”在时代的洪流中,抓住机遇,锐意创新,以勃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锻造辉煌,让繁盛文化成为老百姓的福祉,必将书写更为精彩的历史华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