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青州市全力打响“文化青州”品牌,着力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将文化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壮大文化产业,以文化助推旅游升级,用文化促进社会和谐。2013年青州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该市古城景区正全力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做强“文化引擎” 引领城乡发展 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该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提升保障服务水平。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明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机构职责,充分发挥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整合,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立了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抓好文化骨干培养,全市专业文化服务人员达到1312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95人、中国书协会员3人、中国美协会员10人。 加强政策引导,狠抓文化产业招商。为有效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和整合文化资源,该市制定了详细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挥项目、园区、企业的三方带动作用。突出文化招商重点,不断丰富文化产业结构,在文化旅游、书画古玩加大招商的基础上,把电子信息、数字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招商的重点,先后引进了投资18亿元的青州歌尔电子信息创业园项目、投资8亿元中迅电子商务高端科技产业园项目、投资6亿元青州市天猫网络文化城等17个项目,总投资达到50亿元。全面树立文化招商专业化理念,围绕文化特色产业,确定文化旅游、书画古玩、数字动漫、印刷包装等多个招商专题,着力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招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全力推动产业发展,着力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最强引擎,将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海岱惟青影视文化产业区、中国(青州)书画艺术城等三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列入全市“转调创”重点项目,由主要领导专门包靠,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为核心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协调调度和跟踪服务,推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其中,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中国(青州)书画艺术城被评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成为潍坊市首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国(青州)书画艺术城成为县市唯一被列入的潍坊市城市开发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的投入建设,引进了全新的文化产品和理念,带动了该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新建或在建的各类文化产业项目超过70个,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产业集群优势初步显现。 财政大投入 助力文化惠民 青州市积极创新文化惠民方式,坚持“政府买单,百姓看戏”,不断推动各类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实现文化惠民全覆盖,让文化的甘露渗透到最基层。 政府花钱买服务,千场大戏进农村。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支持艺术剧团进社区、进村庄。去年,市财政出资600万元,购买公益性文艺节目演出200场,购买“十大民间文艺团体”演出1000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300场。在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驻地,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及旅游景区进行巡回演出,惠及群众40余万人。 开创“政府买单,百姓受益”非遗惠民新模式,通过政府买服务的方式,设立专门场所展演和传承非遗传统文化,该模式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在宋城设立非遗文化展示一条街,组织130多位艺人,安排40个项目,为游客免费表演,并传授各种技艺。先后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了潍坊、济南举办的文化遗产日展览,并在东夷文化广场、范公亭公园、云门山风景区等公共场所和城市社区,定期举行艺术表演和现场授艺,使得这些民间传统文化以及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建设了山东省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出版了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纪录片和图文集,形象生动的展示特色非遗项目,使群众感受到青州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目前,该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9项,潍坊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9项。 为给文化惠民工程打造良好载体,该市还全面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起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镇、街道文化站(中心)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五大文化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同时,为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运行,还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机制,并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标准、资质认证制度、绩效评估制度、审计制度和问责制度等一系列标准制度,搭建起结构合理、发展均衡、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13个,覆盖率达到100%,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开辟了阵地。 “群众不仅是文化的受益者,更应该是文化的创造者”。对此,该市充分尊重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改造提升宋城大舞台、东夷文化广场等平台,打造“我要上花博”、新春文化节等“十大文化品牌”,开展“十大歌星”、“十大票友”等草根明星评选活动,为群众搭起平台,让业余文艺爱好者和市民群众“挑大梁,唱主角”。为让群众当好文化舞台的主角,他们组织文化馆、专业剧院等的业务骨干建起文化指导员队伍,将最优秀的文艺资源送到基层,开设了声乐、舞蹈、二胡、古筝、吉他等辅导项目10余项,培养指导基层群众文化人才6000余人,提升了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水平,带动了农村文化队伍健康发展。 文化旅游相融合 带动经济新增长 碧水相依的泰和山,风景如画;险峻奇秀的云门山,美不胜收;水流潺潺的黄花溪,鸟鸣啾啾……走进青州,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令人目不暇接。每到节假日,青州便成为四面八方的游客们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天堂。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青州市坚持“旅游立市”发展战略,将旅游产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为旅游产业上档升级奠定了深厚底气。今年一季度,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48.72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51.89亿元。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和旅游板块。依托在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打造以云驼风景区为龙头,以青州古城、云门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九龙峪、仰天山、黄花溪、井塘古村等景区为重点的青州云驼佛寿旅游、古城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乡村农业观光采摘旅游等品牌,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号。建设了古城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休闲板块、云驼风景区佛寿文化板块、南阳河旅游板块、尧王山和尧王湖板块、西南山区生态休闲旅游板块、井塘古村民俗旅游板块、黄楼花卉旅游板块等特色旅游八大板块。 深度整合文化资源,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的思路,在旅游开发中突出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依托井塘古村、“国家AAAA级风景区”云驼风景区、南阳河休闲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弥河文化风景区、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九龙峪文化旅游区等人文景点,精心策划了“三村一山”旅游片区、博物馆群、艺术馆群、古城保护修复建设、南阳河文化旅游、弥河文化旅游度假区等20多个招商项目,在内容上注重文化展示,将整个古城打造成一个展示青州历史文化脉络的历史长卷、生态画廊。 完善旅游配套,提升旅游品质。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建规划,改造提升景区道路,规划建设直达景点的公交专线,加大公共自行车投放和绿道建设力度,抓好景区标识、卫生间、多媒体查询系统、一卡通刷卡机等服务设施的配套,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一方面抓好现有酒店的整顿规范提升,鼓励和督促酒店创星升级;另一方面,扶持发展一批经济型酒店、连锁快捷酒店、农家乐、青年旅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同时,强化宣传推介,全面推行青州旅游一票通、“青州人免门票游青州”,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提升景区档次,推动了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保护与修复并举 古城焕发新活力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作为山东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有1000多年的历史。范仲淹、欧阳修、李清照等名垂千古的风流人物,在青州或为官、或客居。南燕广固城、南北朝青州刺史部、隋青州总管府、北宋京东路、元益都行省、明山东行中书省,见证了青州的繁荣昌盛。 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青州留下了数不尽的瑰宝。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传承历史文脉,充分体现古城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该市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整体保护、重点修复、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古城进行保护修复,使一座沉睡多年的老城重新焕发了活力,去年11月,该市还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修旧如旧,古城改造传承历史文脉。按照保护优先,规划先行的原则,邀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先后编制了《青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青州市古城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在主城区划定了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的古城保护风貌控制区,其中包括偶园、昭德古街、范公亭、博物馆等历史遗存在内的核心区5.8平方公里、过渡协调区6.2平方公里,并明确规定,在古城保护风貌控制区内,任何人不准对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进行破坏,对传统民居和标志性建筑物进行全面保护,对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重点保护。在核心区内,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对古城进行修复,建设明清传统建筑,高度原则上不超过3层。根据历史记载和图片资料,对传统民居、标志性建筑物进行修缮,尽量恢复其原来的肌理和风貌。目前,已先后投入2.5亿元,修复了核心区内的偶园、北门古街、东门大街,复建魁星楼、阜财门、古城墙,修缮了北门、东门两条古街及民居377套。 该市不但对民居、遗存进行外表上的修复,还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组织本地有关专家学者先后五次赴平遥、大同、台儿庄等地进行全面考察,深入青州古城区域大街小巷,对现存古建筑、历史名人故居、传统民居、街巷、古衙、老字号等进行现场调研和深入挖掘,并对老青州府范围内的民风民俗、小吃、风土人情等进行考察。同时,组织开展对古院落、古遗址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其现状及渊源,积极做好各类文物的收集工作。目前,全市共征集各类历史文化资料200万字,各类影像资料300多件,实物资料400多件,并对部分湮灭无存的历史建筑和遗迹进行了文化解读,编辑出版了《青州古城》一书,让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得以重现,为青州古城注入了新鲜血液。 通过对道路重新铺设,对民居修旧如旧,对历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青州古城区的文化生态和古青特色进一步凸显,青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日益丰满。目前,该市以古城保护修复建设项目为核心,以老城区为主体,以云驼风景区为延展,以南部高端休闲旅游、西南山地森林、东部花卉、西部影视文化等片区为环绕,以弥河、南阳河、北阳河三条河流休闲带为穿插的青州“古城旅游热线”已经全面叫响。 刘振州 王新杰 刘倩倩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