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一”发挥出“三”的效能 |
——看高密一体化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带来的效果 |
|
□本报记者 付 生 通讯员 王有志 王喜进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发展,什么样的模式合适,各地有各地的实际,不能搞一刀切;但已经取得实际成效的,却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或借鉴。 在高密市,当地大力推动的一体化农业循环发展模式,通过把种植与适度规模养殖实现有机结合,既消纳了粪污,消除了污染,还实现了农牧“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让同等的一块土地发挥出了三倍的效能。 由种到养再到游的三足鼎立 走进位于醴泉街道的五龙河农场时,总经理冯涛正在统计前来参加农家乐活动的人数,“上个月来了3000多人。”冯涛很高兴,“表明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初步成功了。” 五龙河农场的前身,是李村生态园,再前身是李村蔬菜合作社。从2009年到现在,这个农场实现了三步跳跃式的发展。 据冯涛介绍,最初的合作社就是统一种植、收购蔬菜,然后再卖给加工企业,不仅产值低,风险还大。“市场价走高了,企业收购的价格就高;走低了,收购的价格就低,即使有合同,也会通过各种条款来规避原定价格。” 农村人性格朴实,却不代表思想落后。这么一块地,能不能多让它发挥点效能?2011年,经过一番学习考察后,冯涛决定成立生态园,走“种、养”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引进长白山野猪和黑腿笨鸡,建设了养猪场和养鸡场;一边生产肉、蛋,一边通过沼气站,把禽畜粪便变成沼液、沼渣,用于种植有机蔬菜及小麦、玉米;收获的玉米则做成饲料用来喂猪、喂鸡。现已存栏500头猪、15000只鸡,发展了300亩的绿色有机蔬菜;有18种农产品取得了绿色或有机认证。 站在养猪场旁,冯涛指着两边的蔬菜大棚告诉记者:“这就是一个生态小循环系统,不仅避免了污染,还解决了投入品安全问题,提高了菜、肉、蛋的品质。” 记者走进一个西红柿大棚,首先看到两条黑白塑料管贯通到底。据介绍,白色的是沼液管,黑色的是水管,地下还有凹槽,里面是用沼渣混合成的土,西红柿就是种植在这些凹槽里的,整个种植过程不接触任何的农药化肥。放眼看去,大棚内绿色葱茏,一个个形状不一、大小不同的或青或红的西红柿点缀其中,惹人喜爱。 优质安全的绿色有机蔬菜、猪肉、鸡蛋,成了市场上的宠儿,产品不用送到加工企业了,很多酒店和家庭就来认购。冯涛他们还在高密市区开了一家实体店,十来平方米的面积,每天的销售额竟也过千元。“还是这块地,收入多了好几倍。一是有机蔬菜价格高,普通菠菜6毛一斤,有机的10元左右;二是有肉、蛋了,收入不比菜少。”冯涛说。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冯涛看到了加快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他注册成立了五龙河农场,在“种、养”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搞农家乐,形成了由种到养再到游“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最大化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 为改变发展困境而走出的循环道路 走出醴泉街道,记者来到柏城镇,这里有个柳林现代畜牧业循环示范园区,它的前身是世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与五龙河农场不同的是,他们走的是以养殖为主的“养、种、加”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 法人代表王世本告诉记者,他是养牛起的家,开始也就20多头奶牛,后来扩大了规模,却面临着污染严重的问题,制约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污染大了,周边的村民不愿意,再加上市场对牛奶品质要求的提高,也必须走生态发展之路。”王世本说。 王世本最早的打算是消除污染,所以直接上马的是沼气站,把牛粪转化成沼气、沼液、沼渣,再生产有机肥。在园区的最北端,有一个占地500平方米左右的蓝色大棚,里面是地下沼气站。王世本解释说,沼气站运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到了冬天气温低,室外的沼气站需要烧锅炉供热后才能用,室内地下的则不需要。 有了这个利器,养殖场的禽畜粪便无害化利用率达到100%,让困扰发展的污染问题迎刃而解,还带来了大量额外收入,推动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已存栏生猪4000头、奶牛500头、兔子10000只;年产沼气36万立方米,有机肥5万吨。 他们还充分挖掘当地农作物秸秆丰富的资源优势,变废为宝,发展饲料加工项目,建设了饲料青贮、淀粉加工车间,年加工玉米秸秆、土豆秸等青贮饲料1800多吨。 发展到这个规模,按理说也可以了。但尝到循环发展甜头的王世本,思想又活泛起来。看着手头现成的有机肥资源,他把目光瞄准了有机蔬菜和果树种植,发展有机果林280亩、蔬菜20亩,无公害玉米300亩。 在养兔场的北面,有一片刚栽种的苹果树林,40亩的面积,配置了四个小型沼液池,工作人员正忙着把沼液混合清水后灌溉果林。“种养加循环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生态化发展,还实现了多元化经营,降低了单一模式的市场风险。”王世本说。 2011年,王世本正式把养殖场扩建为柳林现代畜牧业循环示范园区,通过“种植、养殖、加工”循环模式,打造了一条年产值近1亿元的农业循环产业链条。 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 五龙河和柳林的循环发展模式,让两个企业主体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周边的村民同样受益匪浅。 以柳林循环园区所在的柳林村为例。依托园区的大型沼气池,村民通过管道直接引沼气到家生火做饭,告别了烟熏火燎的传统方式;还利用园区生产的沼渣、沼液,发展了200亩绿色有机蔬菜;园区还带动该村催生了多个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村民入社率达98%以上。 村支部书记付深余告诉记者,循环发展模式给他们村带来的变化非常大,特别是循环、生态发展理念,让村民对传统农业生产有了新的看法。 现在,柳林村全村200来户,有176户在使用沼气;以前作为废物的玉米秸秆、地瓜秸梗等,也不再被扔掉或烧掉,而是被村民卖给青贮饲料加工厂。 绿色有机蔬菜种植理念的推广,让村民们知道了不使用农药的好处。以种植土豆为例,使用沼渣、沼液生产的有机土豆,市场价每公斤要比使用化肥生产的高0.4元,按亩产2500公斤计算,每亩可增收1000元。 循环发展模式还有效助推了乡村生态建设。园区内的沼气站解决了养殖的禽畜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沼气的使用,为村民提供了清洁能源;秸秆的回收,让春秋时节焚烧秸秆的狼烟不再出现。这些都有效带动了柳林村“三大堆”问题的解决,让村容更干净、整洁。 一体化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带来了明显的成效。为此,有关专家呼吁,立足各自实际,各地可考虑进一步树立生态循环发展理念,摒弃条块分割思维,大力推行“农、牧、游(加)”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家庭农场、牧场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
|